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始终有着这样一个原则:父母在,不远游。但是从辛亥革命开始至今的多年来,多少中国人一批又一批地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有的因为躲避战乱,有的因为学习深造,有的因为家庭团聚,有的因为贫困追求新的生活,也有的为了圆自己心中的一个梦,为了理想远走他乡……
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落到了世界每个角落,勤奋刻苦,坚毅不拔,求同存异,生根开花。
有太阳有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是举世皆知,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的国人选择远走他乡?是什么原因让一批一批的中国人飘洋过海在陌生的国度里辛勤打拼?他们远在天涯又将会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难环境和心酸的创业故事甚至于连生命都挂在了裤腰带上仍然顽强的继续面对?
莫尔兹比港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阳光的天空,却是危机四伏的土地
让我的故事就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创业者开始讲起吧。
我要写的不是大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成功创业的华人世界佼佼者,也不是写那些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外交官员们的华丽故事,也不是写那些功成名就回到中国的巨星姚明、郎平、杨振宁等杰出的华人典范。
我要写的是身在海外平平凡凡的中国人,工作艰辛生活知足的中国人,为家庭含辛茹苦辛勤工作的中国人,为理想赔上一生幸福的中国人,为生存而受尽煎熬创伤的中国人……
只有通过他们,你才能看到大多数中国华人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真实面貌,才能帮助你真正了解海外华人创业的艰辛环境,和他们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生活要求,以及你将很少有机会在大媒体的通稿中看到的他们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环境和压力。
跟我来吧,跟我一起走进《有太阳有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系列中的第一位主人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餐馆的老李。
左面是当地华人朋友Tiger,右面是老李。我们在老李红房子餐馆内合影
他姓李,大家都称他老李,年龄大约60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的一条街道边开了一家小餐厅。我认识老李是在三年前,我到巴新时曾经在当地好友Tiger介绍下去了老李的“红房子餐厅”吃馄饨。当地人之所以叫老李的餐厅“红房子”,是因为他的餐厅外墙都是涂成大红色。当时旅途劳顿很长时间没有碰过中餐,到了老李餐厅吃到了家乡的亲切熟悉的大馄饨时大呼过瘾,甚至有点他乡遇知音的百感交集。
我观察过很多次,在莫尔兹比港开设生意的铺面,几乎都装有铁门和摄像头,每家商号或小型企业都会聘用当地保安公司的人员做安全保卫,这个保卫工作也是当地华人提供给当地土著人最大比例的福利工作机会。
老李的餐厅楼房面积并不是很大,但因为不在莫尔兹比港的市中心,有一个与隔壁办公室共有的大院子停车场。平时,来餐厅用餐的车子就停在铁门内的院子空地上。老李的餐厅就在院子的右手边,是一个一层楼房、大约平方米面积的矮房子。除了大院的大铁门,老李餐馆的房门也装有厚重的铁栅栏,也安装了摄像头。据老李说吃一堑长一智,每次在屋内先看看屏幕上屋外的客户是否熟识,如果是生人就不开铁门,宁可做不成生意也要注意生命安全。
这次在芒特哈根拍摄完《去你的巴布亚》食人族那一部分后回到首都莫尔兹比港转机时,我和当地朋友Tiger,旅游卫视的刘砚还有胡鑫特意抽空中午时间再次赶到老李餐馆里每人狂吃了一碗大馄饨过把瘾。
老李的红房子餐馆
老李的这个餐馆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在当地还是很出名的。在首都莫尔兹比港的中国驻巴新大使馆、澳大利亚大使馆、日本大使馆、韩国大使馆等等许多中国公司驻巴新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几乎都知道老李的餐厅,还有很多当地黑人白领也是老李餐馆的常客,因为他们喜欢吃老李的炒菜,也喜欢老李的菜肉大馄饨。他也经常亲自送外卖送到大使馆内和其他公司办公楼,也与使馆工作人员非常熟稔。
他自从出过一件差点命丧九泉的大事之后,就再也不做陌生食客的生意了,就单靠这些大使馆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用餐,延续还算不差的生意。
老李与妻子是在年经朋友介绍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目前已经是第17个年头。他们在开头的12年几乎没有回过中国的,没日没夜地在巴新勤奋创业艰苦拼搏。虽然很想家,但是又不舍得花去刚开始创业赚到的那些辛苦血汗钱。
刚到时,就是来打工。第一年打工的状态也是经常几个月换一个地方,生活不习惯,又有点担惊受怕。虽然精于一手厨艺,但是语言障碍阻止了老李开一家餐馆的梦想。第二年开始慢慢熟悉了环境,与当地人可以沟通了,口袋里也有了一定的积蓄,老李与妻子石姐决定,自己开一家带牌的合法酒庄。
当时的酒庄房子都是经马来西亚裔二房东转手承租的,结果就是,无论中老李多么地勤奋工作按时付费租金,但二房东拖欠业主的房租仍能达8个月之久。最后造成印度裔业主一怒之下,一纸公文把二房东告到了法院,连带正在经营的蒸蒸日上的老李酒庄,都被法院判决予以没收所有物业内的财产设备。
这样,老李夫妻辛苦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创业梦就被法院踢碎了。距离开张10个月还未到,生意渐渐好转,却因为这个无耻的二房东而把老李的一切断送了。购买的设备、借钱进的所有酒的存货,一切都没了……
老李与妻子与我讲到这件事时,还是难掩十几年前的这个噩梦带来的痛楚。老李回忆说当时正逢4月份英女王的节日,大家喜气洋洋准备过节,而他们夫妻俩却在店里,遭到法院派遣的法警和保安,被拖出店门外、被驱离物业现场。老李夫妻俩一直不愿放弃,一直在努力,一直想挣脱法警的手回到屋内,保护他们自己辛苦所得的创业成果。二人几乎是被法警抬出店外的。
听到老李讲到这里,我很好奇,此时老李和石姐是不是产生了一个想回家的念头。老李回答我说,从不。
他认为经营酒庄被二房东的无耻击碎,他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有马来西亚裔二房东的无耻欺诈,也怪自己租房经验不足。他说他不想就这么认输,不想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回到国家、面对家人、从此在心里烙下一个深深的疤痕,再也无法痊愈,无法自信自立。
他当时与妻子石姐说,要从头再来,要东山再起,刚刚到这里时身无分文语言不通的最难处境都挺过来了,现在开始适应了就更不应该逃避放弃,一定要挺过这一关,起死回生。当老李与我讲到这里时,我看到十几年之后他的语气还依然那么坚定,可以想象出当时他的坚毅不拔的决心。
后来老李夫妻经人介绍,寄宿在一位华人朋友家,这样可以省下房租费。他们把打工所得都积攒下来准备继续创业重新再来。
他们开始睡在屋内走廊,睡在大厅,后来因为半夜有人起床上洗手间和清晨早起上班等诸多不便,老李夫妻又选择睡在客厅的桌子底下,这样就不影响人家的过路和正常生活,就这样他们蜷缩在桌底下度过了一月又一月。
接下来的岁月里,老李又开了一家建筑装修店,又经历了一系列巨大的动乱和与劫匪拼搏的生死边缘,在肩上和身体上留下了几处砍刀的刀痕后,他终于于年开了一家餐馆,也就是一直经营到现在的这家红房子餐馆。
红房子餐馆外的院子停车场
这家餐馆让老李夫妻的生活开始稳定下来。老李回顾以往的奔波状态,不禁为与妻子曾经的颠沛流离生活而感慨。这也是他们俩背井离乡中国十几年没有回家过的原因之一。
这个红房子餐馆是老李他们家的转折点。因为他们现在碰到任何事情,都有语言沟通能力,金钱的支付能力,有对社会了解后的应对能力,有如何观察和解决与当地人纠纷的经验。即使在传说中的“抢劫恐怖”的社会环境中,老李也有很多办法去应对了。他们再也不会像刚来这个国家时,连一封信,一份文件都需要付费请人来阅读和翻译。
餐馆口碑越来越好,生活变得稳定的时候,老李又经历了一次生死离别的大事。
几年前,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随行团队与领导一起难免需要吃个中餐,所以与老李很熟稔的大使馆就把巨大的中餐任务,交到了他肩上。老李也习惯了,经常帮大使馆送外卖。
这天夜晚,忙了一整天的老李,送完最后外卖离开中国大使馆回到红房子餐馆时,突然看见一辆车子飞速跟进了他的院子停车场。当他停车后去关上院子铁门时,车上突然走下4个土著彪形大汉,每人手上都拿着枪,直接冲进了停车场,气势汹汹地追着老李。
整个城市的每扇门,每个窗,都会有铁丝网防盗装置
他飞速反应过来,如果开门进入餐馆一定将会给餐馆内的食客遭来灭顶之灾,他就一个人离开停车场故意往马路对面走去,老李边走边对匪徒说:“如果你要劫车,我把车钥匙给你你把车开走,如果你要钱我也可以给你……”。如果你要钱这句话还没说完,歹徒就照着他开了一枪,当时老李觉得肚子一阵灼热,没有其他什么痛感。
老李的妻子听到枪声,觉得不对劲赶紧跑到铁窗口眺望外面,一看吓一跳。此时老李已经把匪徒引到马路对面了,并不在院子里,妻子赶紧退回到餐馆拉响之前安装的警报装置,刺耳的警报声响彻夜空,匪徒闻声折返院子停车场内驾车落荒而逃,据说他们四个匪徒刚刚在其他地方枪杀了当地土人,正好路过老李的餐馆,看到老李进院子就跟进来的。老李的妻子说,她知道报警已经来不及了,担心老李等不到警察到来就又要挨枪了,所以急中生智拉响警报威慑壮胆,希望吓跑他们。
等看到匪徒驾车逃跑后,妻子打开餐馆铁门跑过去搀扶老李,老李喃喃自语说:我中枪了……我中枪了……”。妻子赶紧撩开他衣服,看见老李肚子上有一个枪眼,竟然没有血迹(其实淤血全部堵在肚子里面了)。妻子赶紧打电话给大使馆,正好中国访问团里有一个中国医疗队,所以马上打电话到大使馆请他们帮忙派一个医生帮老李动手术。
这个手术从晚上9点一直到凌晨3点,整整6个小时,老李医院门口,祈祷着老李平安脱险。
老李说,躺在手术台上时他没有任何恐惧感,只觉得肚子胀得离谱,却没有痛感。现在想想却很后怕,那时已经距离死亡不远了,他却还没有觉察到。
当老李躺下时,隔壁病床上来了一个枪伤者,就是这四名匪徒遇见老李之前,先行枪杀的当地土人,这个中枪者躺下5分钟就死去了,这给老李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压力。此时的他没有觉得病痛只是觉得尿急,医生给他用了导尿管以后,还是不行,老李开始觉得不对了,医生马上把老李推到了手术台病房立刻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在麻醉前的5分钟,他坐起脱去衣服之际,一霎那,老李突然觉得一桶冰水扣在脑门,感觉全身突然发冷,全身的汗水却又像江河一样涌出……此时的他,突然领悟到死亡之前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大汗淋漓、浑身发抖、世界末日……
在他继续感受死亡降临的几秒钟之时,他倒下了,霎时知觉全无,就像灵魂突然在世界上消失了只留下了躯体。医生一看这情况,就知道事情严重,马上上麻药进行手术。老李说,如医院,恐怕这一生就这么结束了。
老李现在讲起这个事件时,多是笑谈,似乎在向我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他至今仍留着那件曾被子弹打穿的衣服,肚子上的枪眼依旧能看出来。
他说经历过这次死亡事件以后,刚来这个国家、看到那么多黑人拿着刀打劫的恐惧感,现在一点都没有了。现在他店里经常藏着西瓜刀,遇到土人打劫才不怕呢,照样与他们拼命与他们厮杀,匪徒狠,我比匪徒更狠。老李说以前有一次动乱之时,华人躲在铁栅栏的店里面,黑人打劫,老李就烧滚烫的开水,隔着铁栅栏对外泼开水,还跑到二楼隔着百叶窗把开水撒到地面的劫匪人群……老李讲述这些事时依然语速很慢,语气很淡定,但是我清晰地看到了老李那种对欺负华人的当地劫匪,绝对手下不留情的坚定意志。
老李现在养了七条狗担任24小时的保镖工作
说完这个生命中九死一生的巨大事件时,老李依然还是大大咧咧开怀大笑。那个差点命丧黄泉的生命,在与我交谈中却依然绽放着淡定和玩世不恭的微笑,但是每一个看似轻松的笑声里却充满了坚毅,那不是听闻一段历险故事后可以养成的坚毅,而是亲身经历的血腥风雨后,才有这样的稳重定力和笑傲江湖的态度。
老李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他与妻子刚刚来到巴新这个国家时,看到那么多黑肤色的人群,看到打劫和听闻的凶杀,看到单位和住宿地方铁丝网壁垒森严的环境,有一种恐惧感。在第一年中老李他们每天都在想着要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适应了这个国家,适应了经常盗匪打劫杀人和街头闹事斗殴的这个“生活环境”了,还在方方面面的适应中,也找到了一条应对这种恶劣环境的解决办法。
我接着追问老李,究竟哪一方面,让你开始不整日想回家了?老李坦诚地表示,最重要的一点是口袋里赚钱了,赚到了在国内赚不到的收入,碰到事情也有钱可以去支付和应对了。还有一方面,老李刚来的时候语言不通,对社会情况不了解,与政府部门和餐馆食客不能沟通,像过着哑巴聋子的生活,什么也别想做成,一切都在忐忑不安中摸索往前,在社会治安的胆战心惊中度日如年。而当他们语言沟通没有问题了,与当地人发生问题也可以自行交涉和解决了,人生活下去也就多了一份自信了。
所以我想很多国人费尽心思,来到世界各地一些陌生的国家辛勤工作,是否意味着他们可以做到一些在国内根本没有机会做到的事,比如赚取一份可以看到家庭未来蓝图的收入……老李坦诚的回答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自己认为,一个在外漂泊闯荡生活的人,如果语言沟通没问题了,如果开始赚钱了,这两点应该是造成心理上“习惯”的最重要因素,这两点也是让老李和石姐夫妻在“习惯”和“适应”后打消了回国念头的重要原因。
那个枪击老李的四个匪徒,还带着另外两条生命的那个案子,至今没有结案,看来又是一个不了了之的案子。如果你听多了许多未破的凶杀案,你就知道不要太期待当地警察局的作为了。
当地很多华人都购置枪支防止盗匪
我虽然没有生活在巴新,但我作为游客来说,是去过这个国家最多的一位,五年五次,几乎走遍了他们整个国家,加上经常接触当地华人朋友对这个国家的治安有所了解,所以这种本来很凶残事听起来也不觉得特别惊讶了,这一点在那里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应该理解我所说的。
我们处在不同的国度环境,有不同的人生定位,不同的目标追求,我们不能对在各处不同环境下,为生活打拼的追求方式妄加评论。不是每个人都在国内有一个沾亲带故的靠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国内过得很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国内有很大工作发展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希望看到家庭的未来……
他们有自己的路,知道自己身处的环境,知道自己为什么背井离乡,来到一些前途未卜的陌生国度里,含辛茹苦。换句话说,他们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机会再回头?是不是可以在中国,找到他们在海外已经找到的自己的那个梦?
(文章写于年,有删减)
作者:行者梦野,《行家》旅游杂志主编,电视纪录片《去你的亚马逊》《去你的巴布亚》。环球背包族,足迹遍及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总结:“我用自己的双脚独自走遍世界的每个地方,用双脚丈量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