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瓦情怀不变,70岁了,还是上海最有

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

首任院长吴蕴瑞曾对上体的学生们说:“君等一生事业之成功与否,首视学生时代之是否讲体育。吾人理想,不必望我国出特殊之选手,足以超过万国运动大会之成绩,而甚望全体青年皆重体育,爱运动……使我国男女学生皆然,不数年而为强健之国民矣。”已经历七十载的上体、万千绿瓦师生,正为这样的初心,砥砺前行。

记者

王煜

申城最充满体育氛围、运动活力的大学校园在哪里?没错,就在杨浦典雅的绿瓦大楼之下。

“体育的本质目的在于教育人。”这座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体育高等学府,70年来一直回应着时代的要求,为国家体育、教育、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它正向着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目标不断迈进。

身心一统七十载,兼蓄竞攀启新程。年11月4日,上海体育学院举办成立70周年大会。

与新中国体育风雨同行

年的一天,时年60岁的著名体育教育家吴蕴瑞接到来自中央的任命,新中国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华东体育学院”即将在上海组建,请他牵头负责筹备工作。

当年11月,学校成立,吴蕴瑞被任命为院长。年,学校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后由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亲自选址,学校迁至今杨浦区清源环路。

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体育学院鸟瞰图

迁址之初,上海体院可用的校舍只有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和周边的几栋小屋,附近是一片荒地。这座宫殿式的大楼建成于年,是当年“大上海计划”建成的第一座建筑,飞檐斗拱、雕梁彩绘,屋顶覆盖着优雅的墨绿色琉璃瓦片,因而被称为“绿瓦大楼”。

绿瓦大楼

“绿瓦大楼”曾历战火沧桑,从此又开始见证上体师生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奋斗的征程。上体人也从此有了“绿瓦人”之称。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火热,然而一穷二白的物质条件无疑是摆在师生面前的艰难挑战。幸而他们有了首任院长吴蕴瑞这样一位杰出的领路人,他如一面旗帜,汇聚了当时众多的体育教育精英,让上体的学术一起步即处于卓越水平。

吴蕴瑞

20世纪20年代,吴蕴瑞开始投身于中国体育事业,是中国第一批体育专门人才。年,他以中国第一位体育专业官费留学生的身份赴美深造学习,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科主修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体育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赴英、法、德三国考察。

年,吴蕴瑞回国,进入中央大学执教近20年,担任体育科、系主任近10年。在他的带领下,中央大学体育系开创性地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高等体育教育教学体系,成为引领中国近代社会体育发展潮流的标杆。

他早年即抱着“体育救国”思想求学,倡导体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他主张:“体育的本质目的在于教育人”“体育是教育和文化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吴蕴瑞在上海体育学院10周年校庆大会上讲话

吴蕴瑞率先提出“体育学术化”主张,他强调体育的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呼吁“科学家应与体育家携手,以解决体育上一切疑难问题”。他身体力行,陆续出版了《田径学》《运动学》《体育教学法》《体育原理》等著作,成为中国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在长期的体育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吴蕴瑞将现代化科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上体的校训“身心一统,兼蓄竞攀”即源于他的思想。

吴蕴瑞毕生致力体育教育事业,担任上海体育学院院长为之奉献24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体育思想写就了上体的本色,被师生铭记心中,一直发扬至今。迎来70年校庆的绿瓦校园里,人们仍在他的雕塑前、在大师剧的舞台上感受他的精神力量。

吴蕴瑞雕像

年—年,国家体育事业曲折发展,后来一度停滞低迷;上体探索前行,曾经并校、停办。

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吹来之时的年5月,上体复校。年6月,全面恢复与外国的交流合作。

年6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上海体育学院签约仪式举行。管理体制调整后的上海体育学院以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体育学府为目标。

年,中国带给了世界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也将国家体育事业推向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新阶段,绿瓦学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逐浪潮头,屡创第一

年11月16日,大洋洲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中国援建的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上,在学园教学楼多功能厅内一角,中国乒乓球学院巴布亚新几内亚培训中心的中国教练员、前世界冠军施之皓和奥运冠军张怡宁正在训练巴新运动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同他们亲切交流。习近平鼓励他们争创佳绩,做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年,巴布亚新几内亚乒乓球运动员罗伊专门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希望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良好意愿,并得到了习主席的复信。此次通信来往的背景是,经中国乒乓球学院训练,巴新乒乓球队在年7月举办的太平洋运动会上获得两枚银牌的历史最佳成绩,在当地引发热烈反响。

中国乒乓球学院正是于年9月挂牌成立在上海体育学院,是世界唯一以乒乓球训练、教学与科研为特色的高等学院。其办学的三大目标为: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和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融合”的示范基地。年11月,该学院被命名为国际乒联最高学院级附属培训基地。

国家二队在中国乒乓球学院训练

以中国乒乓球学院为起点,上体陆续成立了多个体育项目学院,包括中国篮协篮球学院、国际手联手球学院等。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入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上体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奋勇搏击,创造了多个“第一”和令人称道的成就。

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并入选上海地方高水平高校建设序列。年12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上海体育学院获体育学一级学科A+档。

除了直接培养竞技体育健儿,上体人也为赛场的运动员提供充满科技含量的保障。

北京冬奥会开幕70天前的年11月26日,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的—钢架雪车世界杯比赛中,中国运动员耿文强获得男子单人比赛冠军,实现了中国在这个项目上世界冠军零的突破。这项成功的背后,有着上体人的贡献。

中国钢架雪车队夏训常驻基地就设在上海体育学院。该校竞技运动学院高炳宏教授带领团队20余人,从年开始,先后参与备战科技攻关服务,为钢架雪车国家队建立了训练质量监控系统,包括机能状态、训练负荷、专项能力、训练方法、动作技术和心理状态的监测与调控。同时,团队还给予运动队个性化体能训练、伤病预防与康复、医疗监督与治疗、疲劳消除与恢复、营养调节与保障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刘宇教授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开发适合雪上运动员运动效率和运动能力提升的神经—生物力学增强技术与干预模式,为提升我国冬奥运动员训练效果和参赛竞技表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及保障服务工作,助力国家队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场地技巧、跳台滑雪、花样滑冰等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北京冬奥会获得四金一银。

刘宇、高炳宏团队是上体师生以体育科技服务冬奥的缩影。上体是国内唯一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称号的体育类高校。学校共承担17项“科技冬奥”项目和课题,各项目团队积极对接我国多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和训练基地,开展相关科技攻关研究与科技支撑服务。

负责承建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再次证明了上体在体育界的权威地位。

实验室已成为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候选实验室,努力打造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上海市的重要创新高地。

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

在“硬核”科技之外,上海体育学院也是传承传播世界体育文化的重镇。年5月,国际乒联正式宣布将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乒联博物馆迁往中国上海,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进行“两馆合一建设”,上体作为建设主体负责建设运维。两馆于年3月建成开馆,是首个引入中国的国际级体育类专业博物馆。

更早的年11月,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在上体校园内落成。

如今,在上体,人们可以漫步在申城首家以体育为主题的书店“绿瓦体育书店”,攀登店内人气打卡点“明月山”;也可以走进剧场,欣赏绿瓦师生原创的校园大师剧《吴蕴瑞》《蔡龙云》,感受艺术与体育的交融。

绿瓦体育书店里的“明月山”

上体原创校园大师剧《吴蕴瑞》剧照

上体原创校园大师剧《蔡龙云》剧照

与时俱进,服务民众

“刚才两位同学的解说,对比赛的情况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你们两人之间的互动配合少了一点。明白吗?就是不要只自说自话,还要和搭档有交流。”在一间演播室里,来自某游戏公司的业界老师正为台下的大三学生们分析刚刚两位学生的解说实践,而他们解说的素材,就是当时正在上海举办的一场真实的电竞比赛。

上海体育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电竞解说方向的学生正在上一堂专业课。摄影:王煜

这是发生在上海体育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电竞解说方向的一堂专业课上的情景。当年底上海建设全球电竞之都的目标确认后,年,上海体育学院这个专业方向的本科招生,开了全国的先河。当时报名人数超过人,最终招录21人。

该专业方向的负责教师朱俊河说,他们教学团队的策略是,贯彻“新文科”概念,“两条腿走路”:一条紧抓实践,另一条抓文化储备。在文化储备方面,让老师也不落后于变化的形势,与学生一起组团学习,总体是“领老师学习,带学生学习”。

上海体育学院也正在这个领域开展行动:电竞传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列入该校的年招生计划,同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也正在筹划中。该专业的目标是打造电竞相关领域的人才培育基地与研究中心。

紧跟时代需求,上体人也时刻不忘服务社会。

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于9年11月在上海体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是国内唯一的体育类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首个“体育科技示范园”,同时成为上海体育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上体人开展“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走进社区,为市民提供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四大服务内容;积极服务国家学校体育事业,面向社会发布全国首创的“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推进“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等特色智库建设。

如今的上体,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上体”。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芬兰、韩国、日本等44个国家或地区的余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招收的留学生逾名,生源国逾60个,遍及全球5大洲。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期刊是上体国际学术水平的代表。期刊年5月创刊,采用国际学术期刊规范化的办刊路线,组建了强大的国际化编委会,实现稿源、审稿、出版的国际化。年4月,期刊同时被SCI和SSCI数据库收录;年、年连续两年在中国人文社科期刊排名第一并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年6月荣获“上海最具国际影响力英文学术期刊”称号;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年学术影响力排名(体育学期刊)SSCI世界第一、SCI世界第二,中科院期刊分区大类医学一区(TOP期刊)。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期刊

首任院长吴蕴瑞曾对上体的学生们说:“君等一生事业之成功与否,首视学生时代之是否讲体育。吾人理想,不必望我国出特殊之选手,足以超过万国运动大会之成绩,而甚望全体青年皆重体育,爱运动……使我国男女学生皆然,不数年而为强健之国民矣。”已经历七十载的上体、万千绿瓦师生,正为这样的初心,砥砺前行。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上海体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erzibiganga.com/jtqk/9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