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jing——VA在读建筑专业学生。
今年4月到6月期间,在VA导师高华老师的建议下,Jingjing申请报名了“北京服装学院建筑与设计创新工作营-柏林项目”。
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层层比拼与筛选,Jingjing同学成功获得项目参与资格。
十二天的调研、学习、确定方向、出方案到最终的评图,JINGJINGT同学究竟经历了什么?“成长故事:VA建筑小仙女柏林工作营日志”为你一键解答!
柏林
一座古典韵味浓厚的城市,但从城市的细节中又显现出现代主义的功能至上原则,而在城市的缝隙里又充满了难以掩盖的自由气息。这座城市的庄重、严谨和自由交织在一起,没有过多的浮华装饰,也正应证了柏林是一座“穷且性感”的城市的说法。
——Jingjing
ANCB
建筑与设计创新工作营
此次工作营由ANCB(TheAedesMetropolitanLaboratory)组织,为时两周,在德国首都柏林进行。集合了全世界不同大学精英,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同一领域不同文化间的互动。
本次研究题目
外在的新功能.挑战城市表皮以社会,技术,文化与基础设施分析作为起点对未来城市外表层化序列进行跨学科与实验性的展望与革新性的讨论。从社会与艺术,技术与工程以及科学与生理学三个群集来推动对城市表皮与其范围的理解,超越对传统立面,屋顶或路面等城市皮肤元素在功能上与理解上的局限。
工作营——柏林项目
在理念、规模、级别上
都可谓
行业之最
筛选条件相当严苛
我们菁婧简直就是
实力与美貌并存的小可爱!
当然,小小建筑师认真起来也不是盖的~
Day1
北京-芬兰-柏林
赶着北京的周一早高峰来到首都国际机场,经过八个小时的飞行,到达芬兰,后又转机到达柏林。
降落在泰格尔机场,刚下航班的时候,心里其实有一点慌张。
虽然最后还是没有赶上开营的活动,但是还是在到达的第一天见到了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同伴。第一天就被他们的生活能力惊讶到了。当天晚上,一起逛了当地的超市,囤了几天的食物,晚上又被丰盛的晚饭招待。
Day2
博物馆岛
博物馆岛上的博物馆群大多是由原有的古建筑改建而来的,这种新旧的结合与博物馆的主题相得益彰。
最值得一提的是贝聿铭设计的广受好评的柏林历史博物馆。整座博物馆无论从主题、几何关系、空间过渡、光影关系还是细节把控上都非常值得深究。柏林强烈的日光穿过通透的玻璃,在米白色的建筑体上留下透明的阴影,这种现代与传统的交织,可以说是完全反映了柏林的文化气质。
▲柏林历史博物馆
Day3
第一天开始调研的日子
我们的调研地点在泰格尔机场附近的舒马赫街区。柏林当天的日照强度很高,但好在不影响我们对场地的初步调研。在一番讨论过后,我们按照在地图上确定定位点,实地拍照并标记业态出入口等信息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走访调研。
▲调研街坊
Day4
城市规划模型和城市设计模型
在老师们及建筑史家RalfWollheim的带领下参观了柏林中心区的城市规划模型和城市设计模型,比例分别为1:和1:。
▲城规馆
参观的模型中不同的颜色与材料以及有无细部,分别表示历史建筑、新建建成建筑、规划建筑等。每次城市设计竞赛都会分别从这个模型中取出竞赛的部分,把新方案加在上面。
TIPS
柏林城市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用来作城市规划设计并被批评和讨论的实用工具。柏林对于城市建筑物的限高一般为22米,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目前都被规划在城市中的某些特定区域,整个柏林的城市更新都以改造建筑为主,极少新建或全部拆除,用以保证柏林城市肌理的完整性。
RalfWollheim还带我们一行人去了柏林的几个建筑风貌各有不同的街区,为我们讲解了各色各类的建筑类型和形式。目前,大多数的建筑还是以传统的内院或街坊组合形式为主,也有一些发展的比较快速的街区引入了新的住宅或混和形式。
▲调研街坊
当天下午,我们回到Aedes的ANCB,将去年的前期方案做了一个梳理和初步的总结,我们也针对每个方案有了自己的想法。ANCB提供的场地非常安静,设备也一应俱全。庭院中植物郁郁葱葱,同学们都爱在庭院的树下学习工作或者闲聊。与我们同期的是MIT建筑学院研一的同学,开始正式学习工作的第一天,忙碌又充实。
Day5
汉斯夏隆的经典作品-柏林国家图书馆
汉斯·夏隆是德国有机建筑的代表人物。代表性建筑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厅、柏林国家图书馆。
▲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厅
他的作品是现代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混合,二次大战期间他留在德国,作品风格不受纳粹当局的欢迎,只从事一些小的建筑设计。
▲柏林国家图书馆
柏林国家图书馆建筑体量巨大,总层数有十几层之多。但在主要的阅览空间里,层数概念被尽可能地弱化了,整个建筑如同一部交响曲,精彩纷呈又充满了个人特色。
画外音
大师的作品也难免会有现实中不太方便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法规,所有公共建筑中都要有让残疾人畅行无阻的坡道设计,所以后来的负责部门又将这栋图书馆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使之符合使用标准。令人惊叹的是,这栋建筑中的机电设备仍是二战后重新开放时使用的那一批,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令人不由得感叹于德意志制造联盟在工业方面的成熟度和实用性。
Day6
确定方向、田野调研
我领到的方向是从建筑立面出发,探索城市表皮作为社会媒介的可能性。
在出发前,我们根据前几天在柏林的初步调研经验选取了各自适合的调研区域,并在地图上定位标点。在田野调查中,我们每个人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总结了相关的类型,回到ANCB后,将地图和现场调研的照片一一对应做mapping。也对方案做了初步的设想。
▲调研成果
Day7
调研总结和归类
今晚恰好是对面MIT中一个叫Alina女孩的生日,七点钟对面的同学们就开始张罗布置庭院,准备晚上party的场地。我们也被邀请去参加,二十多人在庭院里说说笑笑,暂时忘记了第二天是中期评图的紧张感。
Day8
中期评图
老师来对我们之前调查过后mapping的成果作出指导和评价。在老师指导下,我对自己总结的立面类型和对于城市表皮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深入了一些,也确定了自己初步方案中可以沿用的概念,准备进行下一步的深化。
▲探索过程
Day9—11
疯狂出图中...
Day12
最终评图
特邀的来自不同学校、不同领域的老师来都参与了我们的评图,老师们的评价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分析图01
▲分析图02
小仙女说:
这次的工作营,让作为一个即将进入大四学习的我来说学到了很多。
首先,接触到了城市设计尺度的方案,并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对城市以及城市文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即使在城市尺度下,丈量其规模的依然是人和人在城市中的行为。
老师并没有将任何程式化的思想加于我们,而是提供方向后任由我们自己去探索。我们的方向不同,所以在城市表皮作为社会媒介的主题之下的探索也各不相同。同时,我们所在的环境也非常宜人舒适,每天除了自己照料起居,还轮流做饭,有时也跟对面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即使烈日炎炎,大家也会在午后或是傍晚开一瓶啤酒坐在树下,聊聊方案或是一起讨论,即使出方案的过程很辛苦,结果也不能算是完美,但是这次的经历非常可贵。
亲自参与到MIT的评图,才见识到了出图的效率和质量之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评图的老师们各个观点都很犀利,同时也不吝惜赞美,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方案,想起老师们的评价,发现还有许多不足可以补齐。
感谢这次工作营经历,也感谢大家让我受益良多。
长得好看的人都在努力读书啦
什么还能阻挡你追求梦想的脚步呢!
我们在VA等你~
Cheers??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侵删)
MikoChu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