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地区田园郊区运动简史及其启示上海

田园郊区运动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19世纪在欧美等国广泛流传,主要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在英国的起源阶段,二是在英国的发展成熟阶段,三是在美国的发展演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政府干预、社会需求、分区规划、专业人员的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追求高密度、步行尺度的田园郊区被低密度、依赖私人交通的郊区蔓延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后,田园郊区运动的理念被重新应用于城市旧区更新及郊区社区营造中。对于乡村性特征的保留以及对于社区感的追求,是田园郊区运动的核心思想。

田园郊区运动比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早出现约年,在19世纪流行于英美等国家,并在20世纪的前20年里在国际范围内流行。之后,其规划设计思想传承到新城市主义中。本文系统地回顾与介绍田园郊区运动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其核心理念与基本方法,为我国的城乡社区建设提供借鉴。根据田园郊区的历史发展特征,主要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在英国的起源阶段、在英国的发展成熟阶段和在美国的发展演化阶段。

1在英国的起源阶段(—年)

田园郊区运动最初的思想是在前工业化时代的村庄中结合土地使用、景观及建筑的启蒙来创造物质空间的环境艺术,以此来塑造邻里和培育社区感,具体特点是通过建筑物、街道、广场以及公共设施的组织形成更优雅的环境,以构建新的邻里氛围。最早的田园郊区可以追溯到年的海尔伍德,设计师“第一次被要求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小尺度的村庄社区及其住宅类型的规划设计上”。

第一个田园郊区:海尔伍德(年)

田园郊区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年位于John’sWood的艾耶尔。该方案追求街道和广场的序列安排,通过一个大圆组织乡村特色的半独立式住宅,在住宅后设置花园,这样的安排将建筑街区塑造成一个新的邻里。JohnSummerson认为艾耶尔具有显著的革命性意义,并对英国传统乡村地区的景观风貌形成深远的影响。

艾耶尔田园郊区(年)

2在英国的发展成熟阶段(—年)

田园郊区在英国继续发展,这一阶段已发展为较完善的指导郊区居民点建设的理念,在总体布局上强调通过良好的规划使各个建筑形成互相关系,并开始考虑处理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强调带有花园住房的良好环境,为居民交往创造公共空间,最终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汉姆斯特德田园郊区被认为是该运动在英国发展的顶峰。

汉姆斯特德田园郊区(年)

3在美国的发展演化阶段(—年)

从19世纪早期起,郊区开发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以纽约为例,其第一座郊区开发——布鲁克林村就是为日常通勤者提供可负担的住宅,这里所说的通勤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年的大恐慌更增加了郊区居住的普及程度,这一时期城市住宅的租住率大幅降低,郊区住宅成为这一时期中产阶级负担得起的居住产品。19世纪后半叶起,起始于英国的田园郊区理论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根据其建设思想的异同,可分为田园飞地和田园村庄两大类。

3.1田园飞地

田园飞地通常也称为居住公园。建设于年的鲁埃尔公园位于曼哈顿岛以西12英里的位置,是一个处于自然坐落中的有管理的住宅开发区。鲁埃尔公园由药业巨亨LlewellynS.Haskell建立,是一处为有共同理想的友人逃离城市而设置的“避难所”。该方案以一个占地50英亩的带状园地为社区核心,成为这一类型田园郊区的先驱,标志着当时美国乡村生活新时代的到来以及田园式景观的出现。

鲁埃尔公园(年)

3.2田园村庄

田园村庄是交通网络与城市相连接的独立的实体。根据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又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铁路阶段、有轨电车阶段和私人汽车阶段。

3.2.1田园村庄:铁路阶段

第一个田园村庄可以追溯到年的格兰岱尔,其建设目标是为通勤者提供具有城镇特征的村庄。由于与城市的距离较远,格兰岱尔形成了一个自身完整的社区,日常交流交往、娱乐生活的提供等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特征。内部空间方面,格兰岱尔规划了60英尺宽的环形道路,并分散布置着不规则形状的湖泊和小型公园,在公共区域保留原始自然环境的特征。

格兰岱尔规划(年)

3.2.2田园村庄:有轨电车阶段

年,电驱有轨电车的出现,促进了田园村庄在数量上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开始进入田园郊区生活。建设于年的德鲁伊山是这一阶段较早的项目。该规划实现了一条公园步道系统,有轨电车线路位于项目东侧,保持了步道系统的完整性。规划在沿中心大街2英里长的范围内设置了6处公园,每处公园景观都与私人地块的景观场地有良好的衔接。德鲁伊山项目体现出奥姆斯特德个人对于大尺度去中心化郊区开发模式的探索与追求。德鲁伊山被认为影响了美国20世纪的郊区建设的景观模式,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项目。

德鲁伊山(年)

3.2.3田园村庄:私人汽车阶段

随着私人汽车的出现,始建于年的橡树河被称为“郊区景象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中自由移动的体验,其超越了19世纪的机械运作的速度……橡树河属于未来的休斯顿,而不是过去”。从这些关键词来看,田园郊区的理念受到了私人汽车带来的新时代的巨大冲击。

4田园郊区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分析

4.1技术进步带来对乡村性的冲击

根据年美国公共道路局进行的一项国家日常通勤特征的调查,当时全美2个人口规模不等的社区中,其居住人口几乎都是依靠私人汽车实现其与市区及主城的联系。新的郊区开发不再必须依托于邻近的城市中心的辐射以及铁路站点、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方式,同时也不再使人们的社区活动局限于步行距离内。这就带来了田园郊区运动以来一直强调的社区感的削弱,具有邻里特征的社区中心也不再是郊区开发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原先紧凑型的田园郊区理念很快让位于蔓延性的大片土地开发模式。

4.2政府部门的推动及大量释放的私人住宅需求

政府的推动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通过宽松的信贷政策,鼓励私人购买郊区住房;二是颁布诸如《年联邦高速公路法案》等基础设施支撑政策,进一步提高郊区社区居民与市区工作岗位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年至年的经济大萧条,到年代中期,经过约15年的经济困难与战乱,城市已经变得破败及拥挤,大量的中产阶级迫切需要搬离高密度的城市。同时,经过战后经济恢复,大量居民具有了购买私人住房的能力,对于郊区私人住宅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

4.3分区规划的滥用及专业人员的变化

战后被普遍采用的分区规划与传统的社区空间无法协调,标准化、蔓延式的发展侵吞了乡村开放空间,传统的包含居住模式、道路交通、开放空间、步行道设计等诸多因素的整体性规划模式被摒弃,造成了“分区规划战胜规划”的现象。同时,参与郊区大规模开发的专业人员,从传统的追求高品质与艺术性的建筑师,转变为了投机性的开发主体。这些投机性的居住开发项目往往仅仅追求满足地区性的分区规划条件,忽视了居住环境的品质与质量。

宾夕法尼亚州上都柏林镇区年代后的郊区蔓延

5田园郊区理念的后期演进

20世纪70年代起,对多样性的尊重与追求使得乡村规划重新成为城乡系统中的研究热点,乡村空间所承载的,基于文化、社会、自然环境多样性的“领域特征”重新被认识与发掘。随着郊区蔓延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的不断暴露,以及人们对传统社区优美环境的向往,田园郊区运动的思想理念及具体的设计手法重新回到理论界的视野。这一时期的田园郊区理念更加广阔地运用于城市与乡村不同聚落的环境营造中,用以塑造具有良好环境的社区氛围。

5.1运用于城市旧区更新的案例

年至年间,由联邦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组织,在大量的内城再开发项目中引用田园郊区运动的理念。规划师与建筑师将内城项目再开发为具有乡村尺度的城市邻里。年的亨利住宅街区改造项目是其中的典型。

亨利住宅街区项目(年)

5.2运用于郊区社区营造的案例

在郊区蔓延的大背景中,年7月开放的迪士尼乐园采用了传统郊区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建设方式,引起强烈反响。建设于年代、于年全部建成的庆典村是迪士尼公司郊区社区建设的代表作品。在其中,由湿地和高尔夫球场所形成的绿色环形界面、带状绿化空间、集中的社区中心、传统街道尺度与景观氛围、高密度的居住空间等,都可以看到田园郊区运动的理念,因此被认为是郊区开发中社区感回归的标志作品。

庆典村(年)

6田园郊区运动的启示

6.1田园郊区运动的核心理念

田园郊区运动的理念,由其后期的主要倡导者如罗伯特·斯特恩等人推动,融入新城市主义宪章中。通过合理、精致的设计,提升郊区生活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对于良好生活环境的期待,从而实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及强烈的社区归属感,一直是田园郊区运动的核心理念。对于乡村性的保留,以及对于社区感的追求,是贯穿田园郊区运动始终的两个原则。在保留乡村性特征方面,主要的设计手法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保留与利用基地原始自然资源条件,二是协调建筑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对社区感的追求,主要涉及场所尺度的塑造。

6.2田园郊区运动的借鉴范畴与局限性

田园郊区运动的应用范畴,主要针对的是城乡共同体中的城郊社区、城乡交错区,其所提出的“乡村性”,是建立在这个划分基础之上的。与乡村相比,田园郊区更倾向于与城市的联系。相比于乡村性,田园郊区运动对于社区感的追求,具有更为通用的借鉴意义。这种理念可以运用到城乡共同体中各个层面的社区建设中。好的城乡人居环境是社区发展的物质载体,田园郊区运动的历史演变及其成败经验,对于促进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向重视社会分层和差别化需求的社区发展规划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详情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erzibiganga.com/ddts/4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