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外开放和全球化为视角看上海国际金融中

分析师:卫以诺(执业证书编号:S1)

特别感谢:楚明润

1.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

纵观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演变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下的国际金融中心始终拥有较为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当中的“中心”定义与内涵也不尽相同,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转移,呈现出“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五层次的递进发展关系。

目前,国际上几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依旧承担着航运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以及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因此国际金融中心演变发展,始终是并列、递进的发展关系。此次我们列举三个大洲(欧洲、美洲及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情况,探寻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共性因素。

1.1.欧洲国际金融中心情况

1.1.1.英国伦敦国际金融中心

当谈起到欧洲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聚焦在英国的伦敦以及德法等为主的欧盟国家。英国作为老牌的发达国家,伦敦的核心地位始终处在欧洲的前列。根据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数据来看,英国伦敦的排名始终保持在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地位。

近几年来,英国经济受到脱欧的短期冲击,其金融中心地位已经从几年前的第一回落到第二。但是,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始资本积累,英国仍然拥有世界顶尖的工业体系,在汽车、制药、航空、化工、机械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年财富世界强排行榜中,英国有17家公司上榜,诸如英国石油公司(BP)、汇丰银行(HSBC)、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联合利华等。

在全球金融市场交易中,伦敦得益于独特的时区优势,为亚洲和美国之间在同一时期内提供最大的资金池业务(伦敦与美国的纽约和亚洲东京、香港之间大致相隔8个时区)。另外,伦敦时间一直被作为国际商业标准时间,全球的金融交易可以仅通过伦敦市场,在一天内完成相关的各项工作接替。因此,伦敦是全球重要的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全世界37%的国际货币交易和18%的跨国借贷都来自伦敦市场。根据BIS(国际清算银行)在年9月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外汇交易方面,保持在第一位的是英国,日均交易额是3.58万亿美元,伦敦更是在全球外汇交易总量中占比重高达43.1%。此外,BIS的调查显示,美元保持全球货币主导地位,在所有交易货币中占比88%,欧元交易份额为32%。而英国的英镑是欧洲地区的排名第一,全世界交易排名第四位,交易份额占比全世界的13%。

除了上述优势,英国作为现代金融的发源地,其金融业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年,英国外汇管制取消,伦敦金融行业从外汇到债券,再到衍生品和基金管理都实现了繁荣发展,这也让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净出口金融服务国家。目前,英国金融服务业约占英国GDP的7%左右,伦敦地区的金融从业人员约为25万人,占伦敦总人数(万人)比例约3%。

总之,伦敦作为英国乃至欧洲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开放的外汇市场带动金融业的全面繁荣,吸引了全球的央行、金融机构到伦敦开展外汇交易。中国积极参与伦敦的外汇交易业务,根据年11月,伦敦金融城和中国人民银行欧洲代表处共同发布的《伦敦人民币业务季报》显示,年第二季度,伦敦人民币日均交易量达亿英镑,较第一季度增长近10%,同比增幅超20%。

1.1.2.欧洲其他地区国际金融中心

欧洲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同样发展迅猛,尤其是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后,欧洲其他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利用英国的跨国金融企业向外转移资源的机遇,借此发展壮大自己国际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根据英国研究机构新金融(NewFinancial)年3月和10月的两份报告显示,截止到年10月已有家公司将部分业务、员工、资产或法人实体从英国转移到了欧盟其他地区,以应对英国脱欧。这其中,有家公司已确定具体的地方(Specificpost-Brexithubs),爱尔兰的都柏林是最大的受益者,年10月,共有英国家企业选择落户其中,遥遥领先于欧洲大陆地区的卢森堡(71)、巴黎(69)、法兰克福(45)和阿姆斯特丹(40)。

对比NewFinancial的两份报告,年英国地区有近一半的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公司选择了都柏林,而迁往法兰克福的公司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银行或投资银行。此外,法国的巴黎成为了热门的选择,在年3月的报告中只有41家英国机构选择了巴黎,但是到了年10月这一数字增长到69家,28家的增幅排名欧盟所有国家地区第一。

除了都柏林是依靠地域因素(地理位置与英国相近)以及卢森堡在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离岸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之所以能承接英国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2个地方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以及人才支撑,以巴黎为例,其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约为18万人,仅次于伦敦的25万人。法国金融行业组织巴黎欧洲广场负责人指出,巴黎已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在欧盟27国中位居榜首,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远超都柏林、卢森堡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波动的当下,德国和法国的经济能在未来持续保持稳健的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有力的信心。根据年12月高盛的报告预测(不受疫情影响下的预测),-三年,德国和法国的GDP均为正增长态势。

1.2.美国国际金融中心情况

得益于远离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二战后最大的受益者。在金融领域中,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代替黄金成为世界流通货币,成为全球经济的霸主,而纽约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根据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数据来看,从年9月的GFCI24期开始至今,美国纽约就代替英国伦敦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年10月,由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编制的年全球城市分级排名显示,纽约连续19年被评为Alpha++城市(即全球超一线城市),Alpha++城市目前也仅有纽约和伦敦两个城市。

从历史发展上看,纽约之所以可以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一方面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坐落在哈德逊河的入海口,以及修建了伊利运河所带来的便捷内河运输系统使得纽约港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海港以及世界重要的海港之一。另一方面,伴随着贸易运输的大发展,纽约地区的贸易业、制造业、金融业不断繁荣,根据年《财富》世界强榜单显示,家美国企业当中总部位于纽约的有近30家,金融机构占了一半左右。伴随着多个产业的繁荣,纽约市的人口也从年的8万人激增至年的约万人,截止到年,纽约市区的人口已经接近万人。与此同时,纽约城也不断扩大自己的面积,纽约市从传统的五个大区(五个行政区:曼哈顿Manhattan,布鲁克林Brooklyn,皇后区Queens,布朗科斯theBronx和斯坦顿岛StatenIsland)逐渐演变成为纽约大都市区(NewYorkMetropolitanRegion),大都市区包括纽约市5区及其周边26个县所组成的一个社会和经济区域,区域范围涉及美国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纽约等多个联邦州。

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人口的聚焦、必要的辐射范围和城市区域面积的扩大成为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这一点,纽约以实际行动证明给了全世界其他城市。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USCensusBureau)的数据统计,纽约的城市土地面积(LandArea)从年到年,增长了0倍。

在金融要素市场上,与英国伦敦着重发展外汇以及衍生品市场不同,美国纽约是全球重要的股票交易中心。其中,纽约拥有证券交易品类最全面、最专业的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以及专门服务科技互联网企业的新型交易所纳斯达克(Nasdaq),两大交易所就坐落在金融机构众多的纽约市曼哈顿的华尔街。在每年上市的IPO数量上以及上市公司总市值方面,纽约的两个交易所长期居于证券交易市场的前茅。

年,美国的证券市场吸引了金融一账通、斗鱼TV等众多中国企业赴美IPO上市,从IPO企业数量来看,年共有35中概股赴美上市。其中,3家公司选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余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金额共计35.65亿元。此外,还有26家中国公司向美国证监会(SEC)公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等待上市。

1.3.亚洲国际金融中心情况

1.3.1.日本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日本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伴随日本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壮大。作为二战后的战败国,日本金融发展与美国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战后恢复时期(-年)、高速发展时期(-年)、转型发展时期(-年)、泡沫崩溃后低迷时期(-年)以及21世纪至今的调整发展时期。

通过表格,可以清楚发现,日本在金融领域也呈现出不断对外开放的姿态。最近20年时间,日本在银行、外汇、债券等市场都实施了全面的开放政策。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五年的金融改革计划,改革确定了三大目标,其中一条便是金融国际化,进一步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年,日本开始了“金融大爆炸”改革,改革目标是利用三年时间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且能支撑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的健全的金融体系,促进内外竞争并且使日本东京成为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中心。借助日本金融当局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经营活动范围的限制和国内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限制,政策利好提高了日本东京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促进东京

金融市场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当下,将金融科技变成了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虽然经历了90年代房地产、股票的泡沫破灭以及“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东京仍是亚洲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根据统计,年,东京都市圈总人口达万,居日本各行政区之首,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日本东京同样注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年,东京出台了“东京版金融大改革(BIGBANG)”的具体举措,明确下调2种法人税和灵活利用特区税制优惠。为成为国际金融都市,东京十分重视将金融和IT的金融科技以及聚集和培育资产管理企业的融合发展工作。根据年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全球价值活力城市指数排名及得分显示,日本东京在全球20个国家排名中,位列第一。

1.3.2.中国香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作为上个世纪发展较快的亚洲四小龙的代表城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有较多相似的地方。

(1)两个城市拥有优秀的海陆空交通网络,竞争力充分。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年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在个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中国香港为例第三。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于开始发布,对推动生产力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各项动力进行年度评估。《全球竞争力报告》评估的基础是全球竞争力指数(GCI),该指数通过12项支柱下的项指标,对个经济体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每项指标采取0-分的计分制度,可以展示一个经济体距离理想状态或者“满分”竞争力之间的差距。新加坡综合得分84.8分(满分分),成为距离竞争力满分最近的国家。

(2)精通英语的语言优势。和亚洲的日本相比,欧美地区更倾向英语水平更好的香港和新加坡最为亚洲地区的总部。数据显示,香港与新加坡均有超过家国外银行设立机构,而东京都仅有60余家。

(3)金融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其中,香港证券交易所(HKEX)与新加坡交易所(SGX)都是亚洲地区重要的证券交易所。也是中国公司除了美国之外,主要上市的证券市场。根据统计,年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家,其中来自中国内地1,家(H股家、红筹股家、内地民营企业家,其占比为50.7%。新加坡共有上市公司家,其中新加坡本地家、中国93家、其他海外地区家,来自中国的占比为12.9%。

(4)智力团队和人才储备库。香港和新加坡都拥有成熟的法律、会计等行业,此外,香港和新加坡的名校质量位于世界前列。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日前公布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香港和新加坡当地大学排名均在世界前列,前名中就有7所。

1.4.总结与启示

(1)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债券市场开放

以欧洲的英国为例子,英国是全球重要的外汇交易中心,外汇当中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因此,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拥有人民币的话语权。

(2)充分把握和利用金融要素转移的机遇

以欧洲巴黎为例子,利用英国脱欧,承接金融机构的转移,日本东京也是利用日本政府全面金融对外开放,开展国际金融中心推荐步伐。

(3)扩张城市的辐射区域

以美洲的纽约为例,年的时间纽约城的面积扩大了1倍,同时,形成了一个以纽约为核心的辐射网。

(4)重视金融基础建设工作

以纽约和香港为例子,纽约的两大交易所以及香港的港交所都是发展金融行业的基础,另外,香港地区拥有众多全球靠前的高校,吸引全球人才聚集。

(5)把握趋势发展金融科技

日本东京在年就提出了金融科技发展计划,注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与政策汇总

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是当前金融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与海外一样,金融对外开放也是伴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同步而来。当下,我国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循序渐进、深化加快的趋势。具体而言,体现在我国金融市场要素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交流活动逐渐增多、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政策逐一落实实施。

2.1.我国金融要素市场对外开放

金融要素市场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指各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对外开放。年,我国金融要素市场无论是内部市场和产品的开放程度,还是外部市场的接受程度而言,都呈现出双向开放的局面,金融要素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

2.1.1.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我国金融要素市场对外开放最初可以追溯到中国加入WTO时期。1年,中国加入WTO时,对金融服务领域中的银行、保险、证券实行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全面放开市场当中资格业务的无歧视发放,对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持股比例、业务范围、地域范围、经营业务内容等不得进行非国民限制。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却不断加深。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等市场,呈现出全面一致的对外开放趋势。

2.1.2.我国金融产品与服务对外开放

除了金融市场对外不断开放外,我国金融产品与服务等具体金融要素市场也呈现出加快对外开放的局面。

从上表可以看出,年以来我国金融要素市场放开速度明显加快,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放开不仅仅表现在产品的布局,还体现在备案简化以及税收优惠。诸如我国债券市场除了简化备案管理和年实施的“债券通”,在年,外汇管理局决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资格,以上方案都是更进一步开放的举措。

同时,我们发现金融市场的开放呈现渐进逻辑,依照:“准入条件放开”—“业务资质放开”—“产品服务放开”逐步开展。以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为例,最先对外开放的是从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随后是业务资格的批复,最后才是各类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放开。

截止到年3月,有18家合资券商正在排队申请设立,其中,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等外资券商已经获得了开业批复,业务主要涵盖了“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及证券资产管理”等内容,但业务资质与国内券商的全牌照相比依旧偏少,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对外开放思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外资券商依旧处在团队招聘以及业务搭建的过程中,随着对外开放进程加速,外资券商的准入、业务牌照以及产品服务发放也有望加速。

2.1.3.外部金融市场的接受程度

金融开放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惠互利、互通互享。随着这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全球的金融市场、指数编制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纷纷将国内金融市场中的指数、产品纳入到全球体系当中。

(1)全球三大指数公司

目前,全世界知名的三大指数公司:MSCI(明晟指数)、富时罗素和标普道琼斯都已经将国内的A股纳入到其指数因子当中。年6月21日,MSCI宣布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年5月31日,首批只中国A股股票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纳入比例为2.5%,宣告国内A股正式成为国际指数中的一部分。此后的年,富时罗素以及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陆续出台将A股纳入基准指数的相关方案。时至今日,中国的A股目前已经全部纳入到全球三大指数公司中,国际三大指数均已包含A股元素,国内A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全球三大债券指数

除了A股被全球知名指数公司纳入因子之外,中国的债券也纷纷被纳入国际主流的债券指数当中,中国债券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年4月1日,人民币计价的只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GlobalAGG),并将以每月递增5%的比例在20个月内分步完成。继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后,年2月28日起,中国国债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GBI-EM)。此外富时罗素全世界指数在年3月表示,将在年9月年度指数评审时决定中国债券是否纳入到该指数因子中。

(3)双向投资机制

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权益、基金、债券等产品对外开放的步伐一直在提速。跨境双向投资机制正是落实开放的一个重要创新工具:年的沪港通诞生,再到后期的深港通、债券通实施,年,沪伦通落地,华泰证券成为首家发行GDR的A股公司,随后,中日ETF正式启动,4只中方产品和4只日方产品分别在上交所和东京证交所上市交易,我国双向投资机制发展迅猛。

数据显示,截止到2年2月份,陆股通累计买入成交净额已经达到了00亿人民币。双向投资机制解决了不同市场的交易机制问题,规模的持续增长说明了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离不开金融体制的创新。

2.2.我国金融领域交流活动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领域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及重要金融官员参加世界级高规格金融会议与论坛中,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相关表述彰显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而国内组织的高规格的世界级别的会议中,金融领域的交流活动也成为重要议题。

可以看出,在高规格的全球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以及官员频频提出金融领域的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不变,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2.3.我国金融行业对外政策加速开放

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进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总共经过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初步试行金融行业对外开放、WTO入世后的探索金融开放以及当前的全面金融开放。三个时期的对外开放的政策特点以及表现也各有特点,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试行金融对外开放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启了新的一页,试行金融对外开放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在证券方面,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随后年B股市场发行了第一只B股,境外人员允许投资B股市场;在银行方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逐步扩大,取消了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开放地域逐步向内陆渗透,并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年底,已经有1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分行;在外汇等方面,国家外汇总局支持FDI(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出台相关政策,对外投资管理逐渐规范化;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年我国正式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第二阶段:探索金融对外开放阶段

第二阶段的标志事件是1年中国加入WTO。此后的十多年时间,我国在金融行业出台多项对外开放的政策,实施QFII和QDII制度,允许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在银行业方面,1年国务院修订《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服务对象、设立条件与地域范围限制;证券方面,2年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与《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明确了外资参股证券与基金公司的设立条件与程序,合资券商牌照发放严格,外资参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保险业方面,1年国务院颁布《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6年12月外国保险经纪公司被允许设立独资保险经纪公司。在资本项目方面,6年人民币加入SDR,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投入运营,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

第三阶段:全面金融对外开放阶段

年博鳌论坛标志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进入全面的开放阶段。年4月10日,习近平应在博鳌论坛年年会开幕式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重要主旨演讲,向世界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随后央行行长易刚在博鳌论坛上我国公布了多条金融开放措施,主要包括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扩大外资参与机构的业务范围、放宽外资的设立条件、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等。年,以G20会议和夏季达沃斯论坛为标志,金融对外开放成为共识。年7月,国务院又提出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新11条”,其中大部分内容也是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主要包括提前取消各类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鼓励外资参与理财子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的设立、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等,年1月1日,新的外商投资法正式施行,实行多年的外资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废止,外资企业不再区分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经营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形式,将与内资企业同等适用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规定。

3.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红利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政府工作报提出要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政策、制度的开放。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在金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成为全中国以及亚洲具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而要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需要把握当下金融对外开放的第三阶段--全面金融对外开放的趋势,利用好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契机,把握各项发展红利,以金融业开放引领全面对外开放。

3.1.政策红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年陆家嘴论坛上演讲内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名片”,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助推器。利用好政策红利,是上海建设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内容。

年2月1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是对前期金融开放政策的一次汇总整合。除了《意见》之外,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自年以来,也多次受到国家层面以及上海地方层面的政策倾斜。

3.2.中心红利

年2月14日发布的《意见》,是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战略工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主要聚焦于六个中心,目标是建立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系统,并且为后续试点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对接外资窗口积累经验。

3.2.地域红利

选择上海作为打造大陆国际金融中心的起点拥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中包括地理优势,前期开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政策优势。相比于亚太地区的新加坡、香港,美洲地区的纽约,欧洲地区的伦敦,上海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比起老牌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口岸还有所不足。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提出后,预期疫情后上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GDP将会维持增长态势,并且建设发展速度要领先于亚太地区的其它国际金融中心。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成为支撑上海发展的新引擎。与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单纯扩大地理面积不同,上海发展强调一体化协同发展。根据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人口众多,面积数量大于其他金融聚集地区,但在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地区人均GDP以及地区世界强企业数量等关键性指标上,依旧有较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

4.对外开放风险与应对措施

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至关重要。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借鉴参考境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和行为监管。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过去十年中,香港的金融目标是对内维持稳定的金融体系,对外维持国际化地位与发展金融特色。建立在香港经验之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避免单打独斗,应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构建区域性互补金融体系,共享统计数据信息,共同制定政策规划,防止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差异性金融风险。《意见》中,关于风险防范已经有诸多的规划和设想,一个成功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一个成熟的风险管理中心。

当下,金融创新管理方面,推进风险沙盒与负面清单的建设工作,打造有效的风险监控模型,倡导二者发挥区域连携作用,既强调了监管弹性,提供了一个试错平台,给予金融科技企业容错空间,检验金融科技运营模式的可行性;也彰显了硬性标准,将不良劣化资产剥离,重点监控盯防,保护投资者,消费者利益,必要时可依法依规对负面清单中企业进行清退处理,优化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防范恶性竞争风险与跨区域跨境恶意逃废债现象。《意见》中,关于完善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风险防控机制以及对金融科技的描绘,成为监管沙盒与风险管理机制应用的新契机。

金融科技成为防范风险的利器。年3月16日,央行营管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erzibiganga.com/ddts/4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