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做漂白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7574480229906168&wfr=spider&for=pc
作者:杨树
位于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犹如一个超级大岛,距离各个大陆都非常遥远,国土大半是荒漠和半干旱地带,在多数国人的印象中,这里要么是旅游胜地,要么是个移民的去处,在加入了亚足联后,澳大利亚足球也渐为球迷们所熟悉,除此之外好像就没啥了,按理说应该是个与世无争的国家。然而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孤悬大洋的国家没有那么“安分守己”,从一战到伊战,在那些看上去跟澳大利亚八杆子打不着的地方,在那些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战争中,都能见到澳大利亚的身影,将其归入“好战”一族也说的过去。
▲于年启用的澳大利亚的三军旗,中央为军徽,最下方的V字形状是澳洲土著特有的武器回旋镖
为什么澳大利亚会“好战”呢?这与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和地缘不无关系。澳大利亚有人居住的历史有四万年之久,虽然一直有原住民生活在此,但在被欧洲人发现之前没有文字记载。年,这片土地首先被荷兰人发现,以荷兰船只杜伊夫根号(Duyfken)来到澳大利亚并首次登陆,还给这个地方起名为“新荷兰”,不过这个名字并没有被沿用下来。
▲奎罗斯和库克船长(右)
还是在这一年,西班牙航海家佩德罗·费尔南德斯·德·奎罗斯(PedroFernándezdeQuiros)也登上了这片大陆,并认为此地就是寓言故事中的南方大洲,故以“AustrialiadelEspirituSanto”(神圣灵魂的南方大洲)命名,从此便有了“澳大利亚”(Australia)这一名称。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JamesCook)到达澳大利亚东海岸,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并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作为澳大利亚的一个州名沿用至今。
▲英国曾经经历过一段治安败坏的时间,当时囚犯多到监狱都不够用了,只能关进船里
不过此时的欧洲人只是偶尔来“观光”,顺便搞搞测量和考察,没有定居的想法——这个地方实在太过遥远和荒凉了,但也正因如此,反而使澳大利亚有了 批特殊的移民。18世纪后期的英国治安糟糕,数量爆增的罪犯让监狱人满为患,为如何处理这些犯人而头痛的英国政府相中了澳大利亚这块万里之外的荒地。把那些被认为是社会渣滓的人扔到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不仅远离本土,不用担心越狱造反,还可以让他们搞搞开发,废物利用,岂不是一举两得?于是澳大利亚就成了大英帝国理想的海外监狱。
▲首批运载囚犯的船队到达澳大利亚的情景
描绘早期澳大利亚殖民地情景的水彩画
年1月18日,一支由6艘船组成的船队运载着人到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BotanyBay),其中有名囚犯。八天后的1月26日,他们建立了 个英国殖民区,此地后来成为澳大利亚 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来自于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Sydney,这一天也成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这个现在被划为发达国家的国度,竟然由一群囚徒“开国”的。不过光凭犯人并不能开发出这么大一片地方,除了“劳改犯”以外,也有自己跑过来“闯关东”的良民,事实上,就在两年以后,就有 批自由民主动前来讨生活了。到了年,不断涌入的欧洲移民已经形成了六块各自独立的殖民地,类似于美国独立之前的北美十三州。
▲澳大利亚联邦的首届议会
经过了十年的商议和投票,这六个殖民地于年组合成了“澳大利亚联邦”(TheCommonwealthofAustralia),这也是今天澳大利亚的正式国名,同时各殖民地改为联邦的州。不过这个联邦仍然是从属于英国的海外“自治领”(Dominion)——这是一种英国的殖民制度,自治领相当于半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宪法、旗帜和军队,内政自主,但外交权力有限,宣战权属于英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英国国王,因此才会有“澳大利亚的外交部在伦敦”的形象比喻。
▲在澳华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了议会的召开,但联邦政府的 项举措就是通过了移民限制法案,即“白澳”政策,只允许欧洲移民进入,排斥其他种族,这个歧视政策直到年方才取消
英国实行这种制度也是有原因的,由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之时,英国因为国力下降而无力统治全部殖民地,不得不给予其中一些殖民地以较大的自治权力,不过这也是有选择的——那些能成为自治领的地方,都是比较“听话”,以白人居民为主的殖民地,而以非白人为多数的殖民地,比如印度和英属非洲殖民地,英国就一直牢牢抓住不放,坚持直辖,有的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给予自治权。正因为对澳大利亚这个偏远的殖民地管得相对松驰,盘剥得也不算狠,所以澳大利亚一直对英国非常忠心,没有像富饶的北美那样早早地闹起了独立革命。
自治领的具体形式早在的加拿大就出现了,却直到年英国制定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后才在法律上被确认。一直对英国非常眷恋的澳大利亚人对这种自治或独立的兴趣都不大,直到年,英议会通过“与澳大利亚关系法”,澳大利亚被给予了完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算是在法理上真正“独立”了,不过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至今仍是英国国王,而且在自己选出的总理之上还有一个英王任命的“总督”。这个总督不仅是名义上的“三军统帅”,还拥有把民选总理撸下台的权力,并不完全是摆设——在年,时任总督的约翰克尔还真的以民选总理惠特拉姆提交的预算案未能在参议院获得通过而把他给撤掉了,任命了另一位总理。虽然这种“独裁”行为引发了一场政治危机,但这个决定仍然是有效的,直到下一次选出新总理为止。当然这位总督的鲁莽决定也使自己陷入了舆论的批判之中,不得不提前辞职,“受害者”惠特拉姆无不讥讽地评论道:“我们总是说‘天佑女王’,那是因为没人会保佑总督。”
▲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宣传画,强调了对英国的义务
说起来这种制度有点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自治领相当于诸侯国,英国国王相当于周天子,被奉为“共主”,平时各管各,但国王有麻烦的时候就得出兵“勤王”,以尽臣属的义务,这也就不难理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是自治领)为什么要积极参加两次世界大战了,因为从法理上讲,这两国仍然算是英国的一部分,是有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就像香港和澳门之于中国一样,“母亲国”对外宣战了,“海外赤子”自然要撸袖子上阵。对于澳大利亚来讲,紧密跟随英国除了法理和文化因素外,也有现实考虑——澳大利亚的经济全赖海上交通线,而二战之前能为之提供全球范围内海上保护的,唯有狮威犹存的日不落帝国。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周边没有强大的邻居,有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就足以保护澳大利亚了,用战时临时扩军参战以示效忠,换取平时英国的保护,这样就不用长期维持一支有规模的武装力量,在财政上也是比较划算的。
▲一战时期的澳大利亚征兵广告,“帝国需要你,澳洲、加拿大、印度、新西兰,老狮子正需要年轻的狮子来打败他的敌人”,以英国为中心的思维非常明显
出于以上原因,澳新两国在追随英国参战时格外卖力,老百姓多半也认为自己是“住在澳洲的大英帝国臣民”,甚至连口音都以英国音为准,讲一口当地方言会受到嘲笑,普遍支持战争也就不奇怪了。在对德宣战后两个月,澳大利亚便派出了 批远征军,其中包括一个轻骑兵旅和三个步兵旅,约2万人,全部是志愿入伍。在宣战前一日(8月31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其战舰连同海军士兵2万人交由英国海军调用,而且喊出了“拯救帝国,保卫澳大利亚”的口号,民众参军也非常地积极踊跃,很快达到了数万人的规模,其中80%以上为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土著”。
澳大利亚军队海外作战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战时期的加里波利之战(BattleofGallipoli)。一战爆发后,由于土耳其加入德奥一方,切断了俄罗斯的黑海交通线,英法在西线也陷入与德国的对峙,谁也吃不掉谁。为了打破僵局,在年11月,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方案,意图直取伊斯坦布尔,一举解决土耳其的威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紧随英国参战,与原本素无怨仇的土耳其干上了。
▲除了在土耳其之外,澳新军队也在其它战场作战,这是法国战场上的澳军士兵
▲在澳新两国,类似的澳新军团纪念形象很多
在这次战役中,协约国共先后动用了约50万兵力,但由于各种失误,历经十一个月的鏖战, 仍然归于失败,但这一仗却打出了澳军的声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简称澳新军团)于年4月25日在加里波利半岛的一处无名海湾登陆(后来这里被命名为“澳新军团湾”),虽然在联军中占的比例不大,但经常被作为先锋使用,以战斗顽强而闻名,牺牲也很大,澳军伤亡达2.66万人,新军也伤亡了人。
▲在昔日战场上举行的澳新军团日纪念活动。一战之后,当年的敌对双方没有结下仇恨,而是共同纪念战争,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现象
在一战中澳大利亚共有40万军人参战,牺牲了6万,新西兰有10万军人参战,1.7万人牺牲。当时,两国的人口都不多,几乎每家都有伤亡的亲人。澳军的英勇为澳大利亚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地位,登陆的4月25日成为“澳新军团日”,这也是澳新两国的崇高象征,每到这一天,不只是澳新人民,就连英国人和当年的对手土耳其也要共同举行纪念活动。
▲北非战场上的澳军(最左边的不是澳军,是来自阿比西尼亚殖民地的士兵)
如果说一战是澳大利亚这个“赤子”为“母国”而战,那么二战便是澳大利亚历史上 有“保家卫国”成分的战争。二战时期的英国实力更加不济,被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打得丢盔弃甲,连老家都差点不保,亚洲和太平洋就更顾不上了,不仅顾不上,还得要“爱国侨民”来帮忙,这也符合当时澳大利亚内部“保卫英国”的主流舆论。在跟随英国对德宣战后,澳大利亚在年11月就将建成的 个师(第6师)派往中东,后来又增派了第7和第9师,这几支部队从年1月起投入战斗,战绩还是不错的。在北非战场上,澳军第6师与英军协同,攻下了意大利军据守的巴尔迪亚、托卜鲁克、班加西等地,意军10个师被歼灭,相当于干掉了意大利陆军的1/6。
如果说打败意大利这个出了名的弱鸡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与德军的战斗就能说明问题了。年3月,德意军在北非沙漠开始了对盟军的反攻。澳军第9师据守的托卜鲁克被围,但澳军死战不降,屡次打退德军进攻,直到12月盟军前来解围为止,隆美尔愣是没能得手,这一场硬仗堪称北非的斯大林格勒,在二十多年后再次为澳军赢得了荣誉。在翌年的阿拉曼战役中,澳军第9师在另外两路进攻受挫的关键时刻,在右路拼杀出一条血路,扭转了战局。隆美尔对澳军的评价是“(澳军)就像一部粉碎机,碰上它的一切东西都会粉身碎骨”,能被沙漠之狐高看一眼,澳军的战斗力毋庸置疑。
▲达尔文港遭到突袭的景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远东的英军不堪一击,美军也是节节败退,年2月19日,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遭到日本军机猛烈轰炸,同时日军还占领了距离澳大利亚只有一两百公里远的新几内亚诸港,澳大利亚已然是门户洞开。此时的澳大利亚陷入了恐慌,过去的绥靖政策使澳大利亚军备不整,现在可是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威胁,也头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无助感,但面对马上就要打上门来,又凶残无比的日本帝国,英国已经指望不上了,澳大利亚不得不和美国一起奋起抗日,只不过这一次可是真正为自己而战。
▲科科达山道之役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相当重要的一仗,如果澳军没有顶住,日军一旦夺占了莫尔兹比港,澳洲将很有可能陷落,盟军的反击就得从美洲开始了
从年起,澳大利亚将外派的3个师先后撤回,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年9月,澳军顶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巴布亚的科科达山道战役中击败了向南进犯的名日军,挫败了日军攻占莫尔兹比港,然后渡海入侵的图谋。这群“囚犯的后代”比美国牛仔还要坚韧,打掉了日军的凶焰,为盟军赢得了时间和信心。澳军第6、第7师和美军一个团在澳军指挥官托马斯·布莱梅上将的指挥下向北进攻,至年1月,消灭了盘踞在巴布亚北部沿海地区的日军,拉开了盟军反攻的序幕,还参加了攻占布干维尔岛、新不列颠岛的战斗。年5月1日,澳军在文莱的东海岸登陆,解放了大片地区。在二战中,当时人口仅余万的澳大利亚有近万人参战,伤亡人数为人。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真正变化是在心理和国策上的。在二战之前,从海外监狱、殖民地到成立联邦,澳大利亚一直自认为是“英雄不问出处”的“帝国模范生”。虽然祖先是“帝国弃民”,但后代在大英帝国的政治架构下力争上游,一百余年后有了仅次于英国本土的政治地位。二战前的澳大利亚人非常以此为傲,并且相应地认为美国是个脱离祖国的“叛逆”,根本就不具备欧洲文明那样的“正统性”。然而,在一战中为英国流血牺牲,出了死力的澳大利亚,却在二战的关键时刻被“祖国”放弃,得不到任何保护。许多历史事实都显示,至少在新加坡沦陷前一年,澳大利亚就不断请求英国加强新加坡的防守,以保护澳洲的安全,但英国却始终没有动作。而危难时刻赶来施以援手的,竟然是美国这个澳大利亚人心目中曾经的“叛逆”。两相对比之下,澳大利亚人心中的痛苦和愤懑可想而知。
▲参加 的澳大利亚军人,澳军阵亡人,负伤人
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新上任的澳洲总理柯庭(JohnCurtin)就发表了一段重要声明:“不用怀疑,我在此宣告,澳大利亚从此向美国看齐,对大英帝国不再会有任何传统血缘或情感上的束缚。”这段话代表了当时澳大利亚人的心声,在大战之后,澳大利亚国民的心态出现重大转变,“澳大利亚联邦公民”逐渐取代了“大英帝国臣民”的身份认同,在国家层面上,澳大利亚也倒向了美国,同时吸取了被英国抛弃,差点就不能自保的教训,“国防自主”开始成为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政策的基调,对军队建设的重视程度比二战前高了不少。不过澳大利亚自身的人口和经济不足以支撑起美国那种规模的军力,因此选择“背靠美国好乘凉”就是必然的事情。
▲越战中的澳军总共阵亡人,受伤人
认了美国这个大哥,自然也得像以前认英国为“母亲”那样出点力,所以在二战后的历次战争中,只要美军出动,基本上澳军也会跟着上阵,相当于纳了一个投名状, 、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无不如此。不过,只要略微注意一下历史数据,就会发现澳大利亚的出兵多是象征性的,在这些战争中澳军的阵亡人数加起来也就一千左右,比起美军以万记的死亡人数来显得微不足道。其实这也是被英国“伤心”之后的小心翼翼——让我表个态,帮个忙,敲个鼓是可以的,但要我“浴血奋战”可不干,过去为英国卖力死战, 不也是没落着好吗?这个“人生经验”,澳大利亚人可是牢牢记住了。
▲紧随美国是澳大利亚二战后的一贯国策,与英国“妈妈”大体上也过得去,不过每次都不会出大力——以小成本换取美国的支持和保护,是这个既大(面积和经济)又小(人口和军力)的国家的生存之道
选择跟随美国与当初跟随英国一样,现实中的经济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虽然美澳的经济往来比不上澳大利亚与亚洲地区的规模,但澳大利亚的对外贸易无论如何也要通过海上才行,几十年前的英国还能在全球范围内“维和”,而现在有此能力的唯有美国了,想不靠也不行。从这个角度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澳大利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