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莫干山的不解之缘
朱炜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故乡乌镇与德清县新市镇接壤。茅盾幼时所读立志书院讲堂有俞樾题抱对联:“分水换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他有几位亲戚就是新市人。“二姑母三十多岁出嫁,男家是新市镇黄家,开设纸行,与四叔祖(沈恩增)现在的续弦黄夫人是同族”。小姑母沈柔谊嫁新市镇西河口钱凤梧纸店钱家,茅盾结婚时,钱家长子钱庠周和时年12岁的钱晋麟还去喝过喜酒。
茅盾
江南所有的镇村经济发展、人员流向都是靠着河流起来的。新市,又名仙潭,灵就在这水,最初的规划有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弄七十二桥,四周都围着水,镇子就像是一艘待发的画舫。也许,很多人还不曾到过新市,似乎只有到过乌镇、周庄、西塘者,方会惊讶于这个不在“江南六小镇”之列的古镇如此值得亲近。诗人史欣说:“只要你来过,有一个影子在你的心里,总是荡来漾去,那是新市。”茅盾少年时经常从乌镇到新市姑母家做客,对这里的风物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年底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夏衍改编的、他的名著《林家铺子》(此前夏衍已成功改编茅盾的《春蚕》)时,他没有强调去乌镇,而是推荐新市作为外景地。电影《林家铺子》以极其凝练隽永的笔触描绘了一幅20世纪30年代遭受战乱冲击的中国江南小镇的生活图景,因为在新市拍摄,乃有不少新市父老有机会做群众演员。“听说家门口要拍电影,我们全家都十分兴奋,摄制组在西河口南北两岸设了警戒线,我们从窗口望出去,只见墙上已贴上了‘人丹’广告画,邻居老陈化了装正在卖甘蔗……”(家住新市西河口33号的沈林妹回忆)电影《林家铺子》堪称银幕经典,作为当时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代表了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十年里的成就。
莫干山山门
茅盾是知道莫干山的,在年夏预做小说计划时,无端受了挫折,便转念想到什么山里去避暑?“郑振铎君每年要到莫干山住上两个月,而入山以后,天天闭门疾书,据说每天可以成书万言。我没有那样的‘笔下快’,而且我又是离开了我所熟悉的破书桌就觉得百不自在,简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所以到什么凉快地方去埋头做文章那样的事,我只好望着别人欣羡。”茅盾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创造》中,女主人公娴娴手上戴着的一串细珍珠穿成的手串,就是在莫干山消夏的纪念品,而莫干山避暑正是娴娴和丈夫君实两心最融洽的时期,是幸福的顶点。小说中细节描写可圈可点,如“娴娴,你记得我们在银铃山瀑布旁边大光石头上的事么?你本来是颇有些拘束的,但那时,我们坐在瀑布旁边,你只穿了件Vest,正和你现在一样……”“当他们游莫干山时,娴娴已经出落得又活泼又大方,知道了如何在人前对丈夫表示细腻的昵爱了。”“莫干山成了我们生活上的分水岭。”不知茅盾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心潮澎湃,莫干山作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庶几家喻户晓,从成为一种时尚谈资,乃至文学叙事。
“且煮乌金铸莫干”,鲁迅根据干将莫邪传说创作了《铸剑》,晚年在写给茅盾的信中谈及拟易地休养时,犹不忘写道:“莫干山近便,但我以为逼促一点,不如海岸之开旷。”试想,如果鲁迅、茅盾当年成行,该为莫干山增添多少文坛佳话啊!莫干山的苍茫大美与人文浸染令吾向往。
茅盾题签《莫干山》
“不仅会唱会写,并有演讲天赋”,毕业于原武康县立初级补习中学的作家茹志鹃,是茅盾发现并力推的后起之秀之一。从在《人民文学》上高度赞扬《百合花》到多篇小说进入茅盾视野、对每篇都有精辟的点评,再到晚年为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集写序,茅盾对茹志鹃的鼓励、扶持可谓多矣。也可以这样说,茅盾成就了茹志鹃。巧的是,茹志鹃之女王安忆也是名作家,曾凭借代表作《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的朋友圈里也有不少德清面孔,如沈兹九、沈西苓姐弟,如俞平伯。茅盾与俞平伯是北京大学校友,一同参加过文学研究会,又是上海大学同事,很早就有交谊。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在北京举行之时,茅盾予以热情支持,俞平伯其间得晤为欣,后以书代面,论及近来研究《红楼梦》文章“颇伤繁琐支离”,不脱旧红学味道,请茅盾指出红学研究的正当方向。茅盾复信,承嘱注意,甚为感佩,主要论点当在《红楼梦》之思想性与艺术成就,至于对曹氏身世考证和《红楼梦》版本研究,虽不能不提,然亦不打算多费笔墨。后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茅盾为名誉会长,俞平伯为顾问。
年后,大地回春,德清县文化馆着手筹办文学刊物《莫干山》,时任编辑的钟伟今冒昧写了一封约稿信给茅盾。令他喜出望外的是,茅盾不仅寄来横写、竖书两种款式的刊名题字,而且欣然复信:“来信悉。嘱写‘莫干山’,已写好,现挂号寄上,收到后请回信为荷。二月十五日前,要参加两个会,为《莫干山》题辞或写诗,都不可能了,希见谅。视力不好,信由家人代笔。致敬礼。沈雁冰()2.4”这对于一本地方小刊,是何等的荣耀啊,如今读来,则更使人感念茅公他老人家的慈蔼垂爱了。
茅盾题签《莫干山》创刊号
“警座文章传四海;新民德业播千秋。”(俞平伯挽茅盾联)年春,茅盾谢世,《莫干山》卷首刊登了编辑部全体同仁写的悼文《春雨凄凄悼茅公》。十年后,卢前将茅盾题的“莫干山”三个字移刻于莫干山风景区南山门石牌坊上,以成茅公登临莫干山的夙愿,让一代文豪遒丽韶秀的手泐与绿水青山永铸在一起。
作者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主任朱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