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像
苏州甪直,古称甫里,地方虽然小,历史上却出了很多名人,唐代有陆龟蒙,宋代有马友直,明代有许自昌,清代最有名的就是王韬了。王韬原名王利宾,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诗文出色,县考得了第一名,次年考举人失败,就留在家乡做私塾先生。父亲王昌桂也是私塾先生,后来因经济拮据,跑到上海,替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管的教会印刷机构墨海书馆打工。墨海书馆是近代上海第一家采用铅字印刷的出版社。王昌桂的工作是助译,即将传教士的口译笔录成文。父亲去世后,22岁的王利宾顶替了父亲这项工作。他头脑灵敏,文采斐然,很受麦都思器重。王利宾协助翻译的作品有《圣经》、《华英通商事略》、《重学浅说》《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流》等书。受传教士影响,王利宾28岁时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麦都思给王利宾开的薪水是每年二百金,应该不算低,但他老觉得太穷,不够开销,可能因为他爱交际喜吃喝,又常常去风月场所访艳的缘故吧。
南京图书馆藏王韬《弢园日记》稿本
国家图书馆藏《天南遁窟日记》稿本
国家图书馆藏《东游日记》稿本
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挺进上海。同治元年()正月,王利宾化名黄畹,向太平军将领刘肇钧上书献计,未被采纳。本来这事也就结束了,可谁曾想事有蹊跷,三月,清军和洋枪队攻占上海外围太平军营垒,在打扫战场时缴获署名“黄畹”的信函。李鸿章派人调查,查到是王利宾所为,就下令通缉。这件事轰动上海,当时人给了王利宾一个绰号:“长毛状元。”太平军蓄长发,清军蔑称为“长毛”,因王利宾向太平军献计,故有此称。听闻通缉令,王利宾慌了,先是躲进英国驻上海的领事馆,四个月后,搭乘英国怡和洋行的一艘邮轮“鲁纳”号逃往香港,从此改名为王韬。
到了香港,王韬在麦都思的老朋友传教士理雅各的英华书院工作,协助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十三经》,后来又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频频发文,评论时事。业余时间勤于读书笔耕,又广交朋友,日子过得倒也不寂寞。
同治六年(),理雅各回英国苏格兰老家探亲,想在家乡多呆几年,就写信邀请王韬前往英国,协助他继续翻译儒家经典。王韬欣然同意,他乘普鲁士轮船,途经槟榔屿、锡兰,入红海亚丁湾,至苏伊士运河。然后改乘火车至开罗。再由开罗换车至亚历山大港,换船过地中海,经意大利港口墨西拿,抵达法国马赛,转搭火车经里昂到法国巴黎,游览罗浮宫等名胜后搭火车到加莱,再转搭渡轮到英国多佛尔港,随后前往伦敦。在伦敦,王韬参观了年英国为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即世博会)而建的水晶宫。这座巨大的钢结构玻璃面建筑及其内部陈列物,令他感觉光怪陆离,奇幻莫测,目眩神迷。王韬还应邀前往牛津大学作题为《儒家与基督教之比较》的学术演讲,阐扬孔子的仁爱之道。最后王韬抵达风光旖旎的苏格兰杜拉村,住了将近两年,协助理雅各完成了儒家经典剩余部分的翻译。王韬此次欧洲之行,游历了多国,每到一处,都要考察各国风俗、经济和政治,加以记录,后来编成《漫游随笔》刊行。
同治九年(),王韬随理雅各一同返回香港。路过伦敦时,王韬把随身携带的一万一千卷汉文书籍全部捐献给大英博物馆,受到伦敦士人的同声赞叹。回港后,王韬在鸭巴甸租了间小屋,命名为“天南遁窟”,自号“天南遁叟”,开始煮字鬻文的生涯。他一边继续担任《华字日报》主笔,一边努力著述,先后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等,陆续在《华字日报》、《申报》上连载,大受读者欢迎。
王韬致理雅各函信封
王韬致理雅各函信封
王韬致理雅各函
王韬致理雅各函
同治十二年(),理雅各返英,王韬集资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于次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随后王韬任主笔十年之久,共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变法维新、兴办工业以自强。同治十四年(),王韬发表了《变法自强》上、中、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影响颇大,成为近代启蒙思想家。
日本朝野人士极为推崇王韬的《普法战纪》和诸多政论,光绪五年()特意邀请王韬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旅日期间,王韬结识了一批日本维新人士,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撰成《扶桑游记》。不过此书所记多为游宴之事,考察成分少,于狎妓尤为津津乐道。
十余年前下令通缉王韬的李鸿章读罢《普法战纪》,也不禁称赞王韬“识议闳远,洵为佳士”。光绪十年()春,在丁日昌、盛宣怀等人的斡旋下,王韬回到阔别已久的上海,定居在沪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他被聘为《申报》编辑。次年,王韬创办弢园书局,以木活字出版书籍。又过一年,王韬担任格致书院山长,推行西式教学。王韬晚年仍著述不辍,出版有《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等。光绪二十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他修改给李鸿章的《上李傅相书》,推荐给《万国公报》发表。光绪二十三年(),王韬病逝于上海城西草堂,享年七十岁。
纵观王韬的一生,可谓颇具传奇色彩。他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起初厌恶西方文化,后来慢慢改变,亲眼目睹欧洲文明后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并经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提出了一整套变法强国的方案。王韬认为,要强国,必须改革。在政治方面,其一、要重民,开言路,启民智,得民心,主张建立君民共主的政治体制;其二、裁撤冗员,清理仕途,改革律例,简化繁文;在文教方面,主张改革旧的科举取士和教育制度;在军事方面,主张改革武科、武学,进行新式练兵;在外交方面,提出了独立外交等一系列主张;在经济方面,则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王韬的思想被后来的维新派所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韬留下的日记和尺牍是认识和研究其生活、学术和思想演变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王韬长期漂泊在外,书籍、手稿散于各处,手迹又往往十分潦草,还有大量文章发表于报刊杂志,故搜集整理甚难。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晚清维新变法先驱王韬著作整理与研究”,组织专家对王韬著作进行搜集和整理,年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王韬诗集》,今年又出版了《王韬日记新编》、《弢园尺牍新编》,王韬其余著作也将陆续出版。
前人已出的《王韬日记》仅限于上海图书馆藏日记稿本,其增订本也缺略国家图书馆藏日记稿本、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藏部分日记稿本以及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日记稿本。中国国家图书馆田晓春博士辑校的《王韬日记新编》囊括了海内外所有王韬日记手稿,增补10余万字,并正讹纠谬,以往近乎空白的光绪朝晚年行迹,参赞洋务、《申报》作论、洋场交游、鬻书刻书、山左之行等细节首次呈现。整部日记详细记录了王韬的日常生活、交游饮宴和各处行踪,甚至青楼访艳、烟馆吸食鸦片也一一记录,全面展现了一位口岸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东风西渐、新旧交替时代的心灵史。王韬平生交友众多,日记所涉人物有余人,包括亲友、文人学者、官员、牧师、妓女等,书末附人名索引,以便检索。
王韬尺牍过去已整理出版者,均数量较少,最多也仅通。浙江师范大学陈玉兰教授辑校的《弢园尺牍新编》除了收入王韬生前已编刊的《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钞》两书共通,还新辑《弢园尺牍补遗》共通。补遗部分收集不易,有些是从浩如烟海的清代档案中觅得,如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吴煦档案、香港中文大学和上海图书馆所藏盛宣怀档案、苏州博物馆所藏谢家福档案等,有些则来自海外,如日本关西大学增田涉文库、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等。王韬尺牍内容丰富,写信对象有文人学者、官僚大臣、太平军将领、亲友、牧师、妓女等,有助于我们认识王韬的才学好尚、心理变化以及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尺牍文笔也颇典雅优美,曾被后人作为书信范文来学习、欣赏。以上两书对于我们全面了解王韬这位时代弄潮儿会有很大帮助。
袁啸波于庚子岁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