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村长:中国人说乌克兰航母专家来华,俄罗斯媒体说没有,这里面猫腻可不少!
近日,诸多国内媒体报道称,曾参与建造苏联所有航母、负责过中国航母辽宁舰前身“瓦良格”号设计工作,乌克兰航母专家巴比奇·瓦列里将受聘来华工作。
但随即,俄罗斯纽带新闻网援引瓦列里之子赫莱布·瓦列里在“脸书”上的回应称,瓦列里目前身在乌克兰,并未赴中国工作生活。
为啥变脸这么快?
一个是国内媒体,一个是俄罗斯媒体,巧就巧在没有乌克兰自己媒体发声。
其实啊,这是俄罗斯气量有点小了,见不得有一个过分强大的邻居啊!这也是俄罗斯一直不希望乌克兰的军工技术流向中国原因,谁想自己身边睡头雄狮呢?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解:谈到历史上对中国军事上帮助最大的国家,一定是俄罗斯,认为俄罗斯是我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看这头衔就比什么战略合作伙伴高级多了。
可是,依夏村长看,对中国军工发展最大的,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二毛——乌克兰。相反俄罗斯在中乌军备技术合作中扮演的是恶角色。
乌克兰因为边境问题和俄罗斯交恶,并且其军工企业也逐步在瓦解,乌克兰的精英技术人员不得不在国外寻求出路,而中国是乌克兰最愿意合作的对象。
其实这场闹剧背后的军事合作机密谁都不清楚,但苏联解体后,人心惶惶,军工专家、教授、高级技工和一流的工程师们失业的失业,好一点的收入也锐减。
于是乎,一场争夺苏联高级人才的无声战役打响了,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国蜂拥进入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但在争夺苏联专家的大赛中,中国表示在座的都是辣鸡。
为了招揽苏联军工人才,中国政府为此启动了一项“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放言说:“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在这段难得的时期,中国主动出击,目的性很强,直奔军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
海军专家李杰形容那时的工作说,中国人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很快知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
对于缺少军工技术人才的中国来说,对于苏联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我国军工技术的研发步伐,但真正推动我们技术进步的还是,引进核心技术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事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不然你看三哥买了多少东西连个步枪都没整利索
具体哪些技术借鉴了乌克兰呢?
发动机技术:
包括“瓦良格”号在内,还有“中华神盾”舰所用的燃气轮机DN/DA-80
中国为巴基斯坦开发的“哈立德”主战坦克所用的柴油发动机6TD-2E
新一代高级教练机猎鹰-15所用的发动机AI-,以及适合高原山地直升机的发动机
航空技术:
L-15的气动布局
中型运输机“运八”和大型运输机的研制和改进
帮助设计制造“运五”型军用运输机、“运八”F型民用飞机等
导弹技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苏系飞机以及苏系空空导弹新的制导头
雷达及电子设备:
无源雷达,电子战系统
野牛登陆舰:
解放台湾的必备装备
略带羞耻地说一句,除了核弹,从航母到子弹,乌克兰基本上被我国掏空了,毛子内心应该是无比崩溃的。
那么为啥乌克兰如此热衷于向中国出口武器呢?这主要是中乌两国一个想买一个想卖,一拍即合。
乌克兰存有大量的苏联技术,但这些美苏争霸的产物,对于乌克兰一个东欧区域国来说似乎是无福消受的。
乌克兰与世界大国俄罗斯不同,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维持这些武器的开发甚至维护,庞大的军火库和科研体系在大多数时间里反而是政府的负资产。
至于清理不良资产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低价将它们卖给有需求的客户,恰好,正在逐步崛起的中国正需要这些技术,来稳步提高中国的军工水平,这正好是“双赢”。
并且从地缘战略考虑,这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中乌两国因为国土相隔甚远,几乎不可能发生地缘冲突,向中国出口武器对乌克兰国家安全完全没有损害。加上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一贯“及时付款”、“从不拖欠”的良好信誉,使这种交易显得有益无害。
最近传言说,重庆市将出资30亿元人民币,与乌克兰马达西奇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天骄航空集团,有近名乌克兰技术人员会携带家属移民重庆,整个搬迁安家费用预计17亿人民币。
夏村长想说,这笔买卖,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