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小儿抽动症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delaTourette,sSyndrome简称TS)是多发性不自主运动和(或)伴有异常发音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多发于3~15岁,男孩多见,发病率为0.07%,病程在1年以上。表现为反复迅速的不规则肌肉抽动,发声痉挛,怪异动作,自伤,自残,注意力涣散,情绪暴躁,自卑,敏感,学习能力和成绩下降等。刁本恕主任医师独创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抽动症取得显效,总结如下。
内治法
风热痰阻,上扰头面
挤眉弄眼、耸鼻努嘴,清喉发声,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疏风清热,涤痰通络。药用桑叶6g,菊花6g,僵蚕10g,蝉蜕10g,淡竹叶10g,桔梗9g,天麻10g,钩藤30g,石决明30g,石斛30g,决明子30g,炒麦芽30g等。
肾阴不足,肝阳偏亢,热扰心神
抽动无常,喉中出声甚至秽语骂人,潮热盗汗,心烦面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无力。治以养阴清热,平肝息风。药用黄芩9g,黄连3g,栀子3g,连翘9g,龙胆草9g,钩藤10g,川木通9g,芦荟6g,石菖蒲9g,炙远志3g,龙骨30g,牡蛎30g,白蔻6g等。
脾气不足,生湿蕴痰,痰热扰心
眨眼耸肩,挥手蹬足,消瘦纳差,面色萎黄,胸胁胀满,夜寐不安,大便稀淌,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细。治以健脾化湿,清热涤痰。药用法半夏6g,茯苓15g,陈皮6g,竹茹10g,黄连1.5g,连翘6g,栀子1.5g,石菖蒲6g,炙远志3g,枳实9g,益智仁10g,白蔻10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等。
痰瘀阻络,心智受损
久治不愈,全身抽动,怪相百出,喉中发声,秽语骂人,脾气暴躁,静坐不能,舌质暗绛苔腻,脉弦。治以涤痰通络,活血开窍,养心益智。药用桃仁3g,红花3g,全蝎5g,蜈蚣2条,天麻10g,钩藤30g,石决明30g,白芍30g,橘络15g,远志10g,石菖蒲3g,磁石30g,三七10g,山楂15g,神曲15g,豆蔻10g等。
另可用天麻30g,酸枣仁30g,何首乌30g,三七15g等,蒸猪脑1付,用文火40min,去渣饮汤,每日2~3次。
外治法麝香灯火灸
选用麝香仁、艾绒等混匀,搓成0.2~0.5㎝粗细药线。选取风池、风府、大椎、鬼哭、安眠、神门、华佗夹脊穴等穴,取药线1节,点燃待灭,对准所选腧穴轻点1次为1壮,视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灸1~5壮为宜。
中药钟型罩灸
用女贞树木、檀香树木烘干,掏空制成钟型,将艾条置其内。选百会穴,将钟形灸罩固定其相应位置,每次10~20min,每日1~2次。
微针点刺法
取头三线、人中、列缺、合谷、内外关、涌泉、三阴交、足三里等。循经取穴,取华陀牌5分缄针,点刺入经穴,轻微捻转,不留针。
刺络放血法
取少商、中冲、耳尖、涌泉等。取三棱针,酒精消毒后直刺,速度宜快,不可迟疑,待出血2~3滴为宜。
中药敷贴法
用生栀子、生大黄、细辛、川芎、陈皮、磁石、龙齿、广木香、丁香、沉香、麝香等共研细末,加上桂油调成膏状。选天突、肺腧、膈腧、三焦腧、神阙等穴,将药膏置1cm×1cm塑料薄膜上,用胶布或医用敷料固定于相应腧穴。6~8h后取下,每日1次。
中药外熨法
用小茴香、吴茱萸、蚕沙、毕橙茄、丁香、川芎(打碎)等适量,干姜、葱白、白酒各g,布包,炒热后外熨头部和背部,每次20min,每日1次。
中药洗浴法
用麻黄、桂枝、细辛、艾叶、石菖蒲、伸筋草、舒筋草、当归、川芎、红花、排风藤、钩藤、防风、防己、木瓜、干姜、葱白、白酒各g,加水mL,熬开后文火煎熬0.5h,加水兑后洗浴,每次0.5h。
中药药枕法
蚕沙0g、菊花g、石菖蒲(打碎)g、细辛g(打碎)、川芎g(打碎)、合欢花g,装入大小40cm×40cm枕头中,每晚睡于枕上,每月换药1次。
耳穴压籽法
用王不留行贴于胶布上。贴在脑点、神门、肝、胆、脾、胃、心、肾等耳穴上,两耳同时进行,隔日更换1次。
病案举例
高某,女,9岁,于年9月18日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反复眨眼,家长以为看电视多所致未引起重视,后逐渐发展到耸鼻、撅嘴、耸肩,医院治疗后(多次用氟哌啶醇及安坦)可短暂减轻。半年前症状再次加重,每日眨眼、耸肩、耸鼻每日30次以上,注意力难集中,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睡眠少,舌质红苔薄白。
证属风痰内扰,挟肝胆湿热。治以息风解痉安神,疏肝祛痰除湿。中药内服用桑叶6g,菊花6g,僵蚕10g,蝉蜕30g,淡竹叶10g,桔梗9g,天麻15g,钩藤30g,石决明30g,石斛30g,决明子30g,炒麦芽30g,炒谷芽30g。水煎,每次30~50mL,每日服5~6次。
外治微针点刺法取四神聪、百会、风池、风府、大椎、人中、印堂等。洗浴法用麻黄、桂枝、细辛、艾叶、石菖蒲、伸筋草、舒筋草、当归、川芎、红花、排风藤、钩藤、防风、防己、木瓜各30g,加水mL煎沸后文火煎0.5h,加水兑后洗浴,每次0.5h。
年9月26日二诊眨眼稍减轻,仍耸鼻、耸肩,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中药内服用桑叶10g,菊花6g,金银花20g,夏枯草20g,蝉蜕10g,薏苡仁30g,杏仁10g,冬瓜仁30g,天麻15g,钩藤30g,石决明30g。外治法同前。
年10月8日三诊,食欲增加,眨眼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诊断治法同前。中药内服用桑叶6g,菊花6g,僵蚕10g,蝉蜕30g,淡竹叶10g,桔梗9g,天麻15g,钩藤30g,石决明30g,石斛30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三七6g。外治法同前。
年10月18日四诊,耸肩、耸鼻、眨眼症状消失,能安静上课,痊愈。
刁老认为,本病本源在肝,病发于肺,为风痰鼓动、横窜经络、阳亢有余、阴静不足、平衡失制所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肾常虚,心常实。抽动症病机为肾阴亏虚,肝阳失潜,阳亢风动,脾气亏虚,痰浊内生,风痰恋肺,痰热扰心。治疗当实则清泻肝火、镇静息风或清火涤痰、平肝安神;虚实夹杂则缓肝理脾、强土制木或潜阳息风、养血柔肝。常用药为菊花、天麻、钩藤、法半夏、陈皮、僵蚕等。内外合治综合疗法尤应重视头部穴位的应用,其可调节脏腑经气、健脑开窍。
本文来源:《刁本恕治疗小儿抽动症经验》选自实用中医药杂志年9月第27卷9期(总第期作者:谢利等。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