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太平洋战区
与西北欧战场不同,太平洋战场的盟军一方从未出现过艾森豪威尔式的“ 统帅”。从战争最开始一直到结束,不同战区就分别受到不同将领的指挥。从年开始,太平洋战场被大体分成了“太平洋战区”(PacificOceanAreas,简称POA)和西南太平洋战区(SouthwestPacificArea,简称SWPA),前者受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后者受 陆军上将指挥。
年8月盟军对于太平洋战场的战区划分。左下方实线框出的区域就是 的西南太平洋战区(SWPA)
从面积上讲,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POA)比西南太平洋战区(SWPA)要大很多,但是西南太平洋战区中包括了澳洲大陆、新几内亚、大部分荷属东印度、所罗门群岛北部和麦克阿斯心心念的菲律宾群岛。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大部分是星罗棋布的小岛和广阔的海洋,是海军陆战队和太平洋舰队大展身手的天然战场。但是西南太平洋战场以一系列距离相当靠近的大型岛屿为主,包括分别位列世界第二、第三大的新几内亚岛、婆罗洲岛等等。与太平洋战区相反,这里的海域大部分是岛屿间狭窄的海峡,不适合大型舰队机动,反倒是广阔的岛屿内陆需要强大的陆军兵力来占领和控制。这也就决定了两个战区分别由海军和陆军主导的格局。
西南太平洋战区一大独特之处是美国的盟国的重大作用。尽管尼米兹的越洋攻势在军事上可谓 ,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却面临着更大的政治复杂性。尤其是在本次旅途的开端:菲律宾刚刚陷落、日军直逼澳大利亚的大门——东新几内亚之时, 麾下大部分的战斗力量是澳军。这是二战中除了中缅印战区的史迪威以外,美国指挥官少有的严重依赖盟国军队的情况。哪怕到了反攻的中后期,美国军队成为了 的主力之后,澳大利亚军队和经济仍然起着决定性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本次旅途中,我们也将看到 处理、利用美澳间外交关系的一面。同时,半独立的菲律宾、反攻途中的荷兰、英国殖民地也毫无疑问地使得 所面临的政治形势更加复杂。
澳大利亚在二战中号召其公民保家卫国的海报:在年,澳大利亚军政高层确实充满了悲观情绪,认为日军将在下一步进攻澳大利亚本土
这一复杂性不仅存在于指挥层面上,文化冲突、澳大利亚女性越发青睐美军士兵造成澳大利亚男性的不满、澳大利亚工人的罢工等基层矛盾也十分显著。最为恶劣的美澳冲突事件当属年11月的“布里斯班战役”。是役,美澳军人、工人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总部所在的布里斯班大打出手,造成一名澳军士兵死亡,数百名双方人员受伤。出于维护盟国关系的目的,双方政府都在战时压制了对这一事件的报道。
日军制作的离间美澳关系的海报:美澳军民的关系确实并不那么和谐
?战略抉择
“应该如何打败日本”这一战略问题从二战前到战时一直都是盟国的军政高层激烈争论的问题,就连二战的硝烟已然散去之后,历史学家们依旧争论不休。其核心问题就是究竟选择以太平洋战区为主还是以西南太平洋战区为主发动攻势。中太平洋攻势将以海军为主,以舰载航空兵支援海军陆战队夺取中太平洋岛屿基地并且诱使日本海军进行决战从而摧毁日本海军, 从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进攻琉球群岛或者台湾岛,从而封锁或者进攻日本本岛。西南太平洋攻势则以陆军和路基航空兵为主,沿着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前进,直接威胁日本在荷属东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资源区,随后向北夺回菲律宾,最终以菲律宾为基地发动进一步攻势,封锁或者进攻日本本岛。
年制定的 版“橙色方案”的大致构想:从美国西海岸输送战略资源到夏威夷,然后沿着一个个中太平洋基地前进, 抵达菲律宾接应驻守于此的陆军部队。最终,尼米兹的中太平洋攻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执行了这一方案的构想。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方案中根本没有从南边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方向反攻或者增援菲律宾的设想
美国军政高层其实在这两个战略方向的抉择问题上是相当有偏向性的。自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对日战争的“橙色方案”(WarPlanOrange)和后来的“彩虹方案”(WarPlanRainbow)都是以太平洋舰队以夏威夷为基地向西攻击为主要方针。 的任务仅仅是死守菲律宾等到美国海军的到达。因此,在战前盟军是完全没有任何菲律宾失陷之后在新几内亚作战的预案的。在战争当中,无论是罗斯福、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是打算用空中力量击败日本的陆军航空兵高层也都更加青睐中太平洋攻势。因此,在年盟军丢失了几乎整个西南太平洋之后,最为可能的战略决定自然是坚决执行尼米兹的中太平洋攻势,西南太平洋的部队固守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直至战争结束。然而,这一结论忽略了西南太平洋战区中最重要的因素—— 将军。
?美国凯撒:
或许在美国陆军的历史上,没有哪个军人像 般一生都与美国陆军相伴。道格拉斯· 在年出生在小石城的军营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尿布都是美国陆军的卡其布制作的。他的父亲:阿瑟· (ArthurMacArthurJr.)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获得了荣誉勋章,并且一路晋升至中将军衔。出生后不久,小 就和父亲一起居住在当时还相当蛮荒的美国西部,随时面临着印第安人和悍匪的袭击。 后来说“自己是几乎刚学会了走路就学会了骑马和射击”。
就读于军事高中的 : 一直是军校中的佼佼者
从此之后, 走上了一条最为正规的名将之路:从军事高中到西点军校, 都是全优生、球队主力,甚至在西点军校毕业时成为了毕业生代表作了演讲。随后, 在工程兵部队中一路晋升,先后被派驻在菲律宾、日本、美墨边境,数次在小规模摩擦和作战中立功。这段时间里,道格拉斯· 的父亲还担任过菲律宾总督,与菲律宾的政界留下了良好的关系。终于,待到年美国参加 次世界大战, 在 的“彩虹师”先后担任上校参谋长和84旅旅长,指挥表现突出而且经常不计个人危险亲临前线指挥,总共荣获了七枚银星勋章、两枚优异服务十字、两枚紫心勋章和一枚优异服务勋章,并且在战争结束荣升准将师长。
一战中在法国指挥作战的 :第二张图片中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授予 优异服务勋章
在两战之间, 先后担任了西点军校校长、菲律宾师第23步兵旅旅长、数个军区司令(CorpsAreaCommander)、驻菲律宾部队指挥官,并且在年成为了美军最年轻的少将。终于, 在年以临时上将军衔开始担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其间,他调动坦克镇压美国一战老兵抗议的行动引起了巨大的舆论批评,他本人与罗斯福总统的关系恶化也使得 在年离职。在这段时间里, 正式开始用“ ”称呼自己,俨然帝王做派。黯然离职的 接受了菲律宾总统奎松(ManuelL.Quezon)的邀请,接受了菲律宾陆军元帅的军衔,负责组织刚刚成为了半独立国家的菲律宾的陆军。到了年7月,随着太平洋的局势愈发紧张, 逐渐被晋升成了美国陆军上将,菲军部队也被纳入美国指挥体系下。
在华盛顿与警察发生冲突的美国一战老兵: 动用坦克镇压自己当年下属的行为使许多人心寒
然而,在军事生涯中一帆风顺、习惯了自担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以来帝王般待遇的 却在年的巴丹战役中遭遇了人生自此为止 的失败。他 只能遵照罗斯福的命令,丢下了整个菲律宾和麾下的美菲军队只身逃到澳大利亚。对于 如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讲,菲律宾的失陷远远不止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失败,更是他个人的失败。然而,这样的人如果没有被击垮,那么必将以最坚定、甚至偏执的心态报复他个人的耻辱。
在二战的全部美国将领中, 是有名的自大狂。在他的眼中,他就是自己麾下军队的主宰。忽略客观事实、擅自行动迫使参谋长联席会议接受他的战略、猜忌手下将领都是 广为人知的恶习。然而,极度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却往往同时拥有着超乎常人的自信和意志力,以及自己激发的巨大潜能。换做任何一名其他指挥官,在严重缺乏军事资源、自己的战区被参谋长联席会议视作次要战区、刚刚经历了丢失自己负责了数年的菲律宾之后,恐怕都会被迫安于现状,坚守新几内亚东部至战争结束。
从巴丹逃离后抵达悉尼的 将军
然而, 却将菲律宾的失陷视为他个人的重大失败,他的性格却又是坚决不可能接受失败的。因此,哪怕在逃离菲律宾的人生低谷之际, 也敢发出“我会回来的”(IShallReturn)的豪言壮语。自此,他像古代的凯撒式枭雄一样,将重夺菲律宾这一军事目标与个人荣誉紧密相连。可以说,他在-年之间,整个人都偏执地为了这一目标而存在。在他的眼里,手下的军队、飞机、舰队,甚至澳大利亚政府都仅仅是达成这一目标、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手段。也正是这种外人无法理解的坚毅使他得以化腐朽为神奇,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打出了或许二战中交换比最为划算的新几内亚战役。在这场战争中, 不仅打败了面前实力并不弱的日军部队,更是打败了来自于海军的阻力,迫使罗斯福接受了重夺菲律宾的战略。我们也将在游历战场的同时,重新讲述 的百折不挠和神来之笔。
二战中 制作的海报:可见 个人、解放菲律宾的战略、以及他“重返菲律宾”的个人承诺已然融为一体。尽管美军将士多半对这种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宣传不大感冒,菲律宾人民却深受其鼓舞,简直将 奉为救世主
最忠实的追随者:流亡在美国的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奎松(ManuelQuezón),在战前就重金聘请 为菲律宾元帅的奎松总统自然将 视为复国的 希望。因此,他也动用了手中全部的政治影响力号召菲律宾人民加入游击队为 的反攻做准备,同时施加政治压力使得美国政府支持 的战略
然而重返菲律宾的归途漫漫,我们将从 狼狈不堪地借助澳军保卫莫尔兹比港开始我们的旅程。仍旧,请允许我借用 在漫漫反攻路还没踏出 步就说出的豪言壮语,向读者们作出承诺:IShallReturn!
,提前感谢读者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更感谢诸位包容我的错误。希望大家能喜欢。
注:历史图片、地图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