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越来越像普罗旺斯

“山里的日子过得很快,四季分明。某个清晨早起会记得添上一件长衣,不经意抬头望见蓝得通透的天空,阳光穿过竹林,落在叶尖渐渐变黄的竹叶上。如此,你知道,秋天来了。”——星星

翠域木竹坞

老实说,莫干山已经够红了。

3年前,自《纽约时报》把它列入当年的“全球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那一刻起,这座普通的江浙小山便逐渐高大上了起来。来自各地的人们不远千里赶来打卡,莫干湖、剑池、芦花荡、武陵村、竹海、毛主席午睡过的别墅……

如果以上这些景点你都到过了,拍过照了,发朋友圈了,然后下山吃了个农家菜就打道回府了——那你可算是白来了。

莫干山的正确打开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有先见之明的人(壕),早早租下山中多栋晚清民国老别墅中的一栋,修缮一新,夏日避暑,冬日赏雪,闲来遛狗,享受浮躁时代中的避世隐居。

第二种,没那么壕的平凡人,如你我,等来一个晴好的周末,呼朋唤友或是独独二人,选一个视野好院子美的别墅酒店(比如颐园)厮混数日,身心松弛,然后下山继续去红尘里打拼。

第三种,也是我新近才发现的——原来莫干山下还有这么多好吃好玩的去处:有手冲咖啡、窑烤面包、手工批萨还有地道法餐;有图书馆、游泳池、陶艺吧、专业骑行设备、桌球、还有亲子主题公园。

最令人惊喜的,是莫干山下冒出一批超高水准的民宿,更准确的说是精品酒店,它们极具设计感、有趣、文艺、舒适,严丝合缝地符合现代人的度假享乐方式。

一直以来,莫干山自带的优雅气息,更多源自深厚的人文积淀。

第一批来到莫干山的外国人是来自法国的植物学家和鸟类学家,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抵达莫干山,只为寻找当地的新奇物种;

20世纪初叶的莫干山住着各界社会名流,在年左右的顶峰时期,莫干山曾住有超过名外国人,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也曾来莫干山度蜜月。

曾经有人评价法国作家让?雅克?桑贝的《奢侈、宁静和享乐》,“奢侈的地方大都不会宁静,宁静的地方也许不会享乐。真正的奢侈和享乐是有着宁静打底的,平和得像一个飘飘欲仙的梦境。”

偏偏,历经百年沉淀的莫干山,稍稍奢侈,满满享乐,淡淡宁静,足以媲美令人不愿醒转的美好梦境。

这一切归功于一群有趣的人。

清晨:从种子变成幼芽

彼得梅尔找到了他的普罗旺斯,Ada来到了莫干山。

在这之前,这个毕业后就在一线城市工作的职场白领连家庭装修都没有做过,却“义无反顾斩断退路,在莫干山里蛰伏”。

“辞去了阿里巴巴的工作,在莫干山蛰居的四个月里,我走遍了莫干山百度地图上每一条看得到的支线,寻找我可以安身立命的桃花源。”

我在莫干山下的第一夜就宿在Ada的小屋,“在双桥”。

一栋二层小楼,6间客房,屋内家具是憨厚的原木色系,和她让泥水匠调了7、8种颜色选出来的淳朴风米灰色颗粒墙面很搭。色系很质朴,客房内一应用具却十足摩登,精油洗护套装、ElizabethArden乳液、高织高密床品、超大浴缸。

我最喜欢的是阁楼,正是电影里才有那种嵌着超大天窗的斜顶阁楼,铺了厚实宽大的榻榻米,可以打着滚看星空,圆一个童年的梦。

清晨醒来,山里的天光特别亮堂,推门出走廊,一眼望见楼下花园,Ada的爱犬,一只叫阿咪的阿拉斯加犬和邻居家的小土狗在枫树下窃窃私语,两只鸭子见怪不怪地从它们身边摇摆晃过,一头扑进旁边的溪流。

面前是一览无余的碧山竹海,不由想着一个月后再来,这片山该是红色呢?还是黄色?

二楼的公共空间兼具影音室、会议室、游戏房和小饭厅,阿姨听见我们起床,麻溜地摆好了一桌早饭:紫薯、玉米、鸡蛋、白粥、酱瓜,那一大扎热乎乎的现打黑米汁最是香醇好喝。

早上8点,于我已是早起,Ada却早已跑上跑下忙了好几轮,此时,正在隔壁小楼和电工开会。

“我们应该在太阳底下,牵着爱的人和狗,度过这一生。”正是这句诗触动了Ada的内心,“我知道我想要的生活它不在举目四望都是人却倍感无力和孤独的办公室里。直到一个深秋的黄昏,我沿着溪水逆流而上,一片金黄的田野连接碧绿的山谷展现出一幅宏阔的山水田园景观,两株五百年的古银杏在秋日里洒落着熠熠金光。树的旁边,就是一个小村庄。”

没有专业的背景,没有专业的团队,Ada却敢对两栋民房的改建工程下手,“改建过程吃力又有趣。”Ada最意外的是,一个原本承载个人梦想的地方渐渐地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山上山下的民宿主人们来来往往,慷慨援助,而她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在众多的智慧和关照中,孜孜不倦,汗滴禾下。

“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梦已成真。我们在普罗旺斯买了一座房子,勤学法文,向过去的一切说再见,把两条狗运来,在这里侨居,做起外国人来了。”——彼得梅尔

午时:秋日刚刚好

那个叫木竹坞的小村子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村道上晒着玉米棒,鸡在偷吃,狗在凉荫中贪睡,村民捧着饭碗蹲坐在家门口,看到熟人经过,热情相邀:“来我家吃点啊!”

晓凡和雁升是木竹坞的新村民,他们来此管理着一家叫“翠域木竹坞”的精品酒店。由三位不同国籍的设计师设计的四幢房子藏匿在木竹坞的竹林和农舍之间,远远可见,相处融洽。

品位是需要金钱和时间来打造的,翠域木竹坞的每个设计师都附带一大串国际头衔,家具也“傲娇”地非用澳洲原装进口货不可,洗浴用品是西班牙进口的,卫浴设备都是科勒,舒奢的金可儿床垫。胜在搭配完美,品味出众,让人没法声讨这种奢侈的行为。

我尤其爱奥地利设计师Genco打造的7号楼,古典、优雅,巧妙地用大幅落地窗把竹海框出最完美画面。

然而我初见晓凡却是在“大乐之野”。

说起来也神奇,我在山中数日,倒是在“大乐之野”吃了好几餐饭,每次一到饭点,主人家算好人数摆好碗筷,等大家全都坐下,总会莫名地少几副碗筷,和椅子。

朋友太多,交错约饭,导致“大乐之野”的餐桌常年爆满。当然,最主要的,是大乐的厨师,九零后广东大厨徐仔做得一手好菜,所以哪怕从“翠域”到“大乐之野”隔着40分钟的车程,晓凡也愿意跑来蹭个饭。

蹭饭这种事,在山里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

晓凡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erzibiganga.com/czjs/6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