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场货运航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通航城市增加至16个。
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多国音乐家共同演出。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文博会上的“一带一路”国际馆。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湾区号”中欧班列的始发站——深圳平湖南国家物流枢纽。
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在非洲肯尼亚的小镇上,深圳企业与当地村民一起“种太阳”,利用绿色科技将充足日照转换为汲取生产知识的动力,点亮当地生活。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深圳援建的中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启用后,为数千名巴新学子带来学习的新希望。
在深圳音乐厅,第四届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回归,“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顶尖音乐家们齐聚一堂,共同奏响新丝路乐章……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过去的十年里,“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位于南海之滨的深圳,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特区和开放型经济代表,凭借自身优势,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共建国家合作往来、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个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深圳丝路故事”。
●撰文:蔡敏玲
策划:张玮
硬联通??
海陆空齐飞跃
货如轮转经贸攀升
在深圳平湖南国家物流枢纽,“湾区号”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开始了全新一天的工作。货物通过该列车16天即可从深圳抵达德国杜伊斯堡,比海运节省半个月运输时间。
年8月18日,“湾区号”中欧班列始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将“湾区制造”送往中东欧。三年来,“湾区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列,运送出口货物36.11万吨,覆盖德国、法国、意大利、白俄罗斯等41个国家,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纽带。
如果将中欧班列比喻为“钢铁驼铃”,象征先辈们的筚路蓝缕,那么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目的地的机场货运航线,则是为丝绸之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勾勒出人们对“空中丝绸之路”的想象。
作为重点开拓的新兴市场,东盟是深圳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自RCEP协定生效及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启动以来,深圳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入。
截至目前,深圳机场口岸已开通9条前往东盟地区的货运航线,每周进出货运航班达96架次。今年1—8月,深圳对东盟进出口达.8亿元,同比增长9%。
不仅如此,9月13日,深圳机场开通首条中亚货运航线,该航线从深圳飞往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开通后,深圳机场货运航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通航城市增加至16个,大幅提升了便捷程度。
深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港口链的影响力亦不断扩展。迄今为止,深圳港已与全球26个港口建立友好关系,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友好港就有12个。
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深圳不断拓宽国际市场,增强与共建国家的贸易联系。据深圳海关统计,深圳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值从倡议提出之前年的.7亿元快速攀升到年的1.19万亿元。
与此同时,着眼于双边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深圳市贸促委在印度、加纳、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地设立11个海外经贸联络处,积极打造产品海外展示中心、组织企业出海办展参展,促进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推动深圳外贸高质量发展。
软联通??
积极进行规则对接
护航深企“梦之队”出海
年—年十年间,深圳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以年均12%的增长速度,成为深圳与共建国家贸易中的拉动力量。其中,明星企业们组成“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梦之队”,为改善当地经济生活发挥了显著作用。
在数字经济方面,深圳以华为、中兴通讯等科技巨头为代表,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助力共建国家实现数字化转型。
曾经,非洲尼日利亚偏远地区村民接听电话时不得不“爬树找信号”。当华为带来移动基站后,当地多万人逐步告别“失联”。“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村民会到村里做生意,还可以网上购物、开网店,像发达地区的人们一样。”一名当地的华为工程师说。
华为不仅为共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通信基础设施,还针对当地教育、医疗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根据年6月数据,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部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城市,赢得了全球大量城市管理者和企业的信赖。
中兴通讯则致力于推动5G技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普及和应用,助力构建信息高速路。其采取因地制宜策略,在亚洲和拉美地区致力于提高通信网络覆盖率和家庭宽带体验,在欧洲大力推进5G网络商业落地,在非洲专注于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通信民生服务。
在移动社交领域,